对外交往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回答22~24題。自8世纪中叶起,中国瓷器经南海至西亚、非洲的海路大量外销,中国以“瓷国”享誉世界,这种外销一直持续到淸代末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制瓷工艺的持续发展 | B.海外市场的需求较大 |
C.历代政府的政策引导 | D.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
淸政府1759年颁布的条例规定:夷商(西洋商人)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不准雇用中国仆妇。这可以说明淸政府
①准备断绝中西贸易往来 ②关注西洋商人的安全问题
③对西洋商人有防范心理 ④具有浓厚的“华夷”观念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_ |
下列图一是纪念《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0周年纪念邮票,图二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10周年时发的纪念邮票(局部)。从这两个条约名称上的变化,可以看出中俄(苏)双方
A.由关系恶化到关系友好 | B.由不平等关系到平等关系 |
C.由友好结盟到不结盟 | D.由军事合作扩展到经济合作 |
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如下图),其中扶犁的应是
A.齐桓公 | B.汉武帝 | C.北魏孝文帝 | D.宋太祖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概括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并从时代背景和客观作用两方面加以简要评析。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
明清重农抑商政策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 B.增强了明清时期的国力 |
C.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 | D.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落后 |
两汉时期,人才选拔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世袭②察举③征召④会试
A.①② | B.②③ | C.④③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