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
(1) 图中①表示 系统;“甲”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及抗体)和 细胞。
(2) 乙是由 分泌的;调控其分泌的结构是 ,它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两大信息之间架起了联系的“桥梁”。
(3)当人紧张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 。
(4)由上图可知,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Ⅰ.下图表示某实验小组利用玉米胚芽鞘探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请据图回答:
(1)实验一段时间后,甲→丁四组中的组空白琼脂块能检测到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这是因为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的特点是,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2)为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上述运输特点,应选择甲→丁四组中两组做对照实验。若选用另外的两组做对照,虽然在理论上也可说明生长素的运输特点,但与前一组相比,不能排除重力因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运输的影响。
(3)事实上,即使实验中的空白琼脂块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但用一般的理化方法也很难检测出来。可将实验后的普通琼脂块分别放在玉米的胚芽鞘上,如果胚芽鞘能够生长,则说明该琼脂块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Ⅱ.(12)分析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科学家在探究有些物种人类想消灭却消灭不了,而另一些生物想保护又保护不了的原因时发现,生物大体上可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即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力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
材料二:科学家还发现,影响种群的数量的因素很多,但大体分为两大类: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包括食物、生殖力、抑制物分泌以及疾病、寄生物等,非密度制约因素如干旱、大寒、洪灾等自然灾难。
(1)熊猫和蟾蜍的生活史对策分别为对策、对策
(2)熊猫有灭绝的危险,可采取的措施有:①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食物资源,控制其的数量,这样可以增大;②建立人工繁育中心,以提高该濒危动物的 和幼崽的;③在两个种群之间建立绿色通道,便于两地种群之间进行,以保护该濒危动物种群的基因库。
(3)据材料推测,r对策的生物种群数量易受 制约因素影响,如蝗虫大发生的规律时往往是,第一年洪灾,第二年干旱,容易造成蝗虫大发生,就是佐证。而k对策的生物种群易受制约因素影响,如许多哺乳动物种群当种群密度过大时,资源匮乏,往往容易爆发传染病。
(4)如要调查某草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 法,如要调查该草地野兔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法。
中国古代茶农颇具智慧,能制作出一种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绿叶红镶边的半发酵茶——乌龙茶。为了解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原理,某兴趣小组上网查找资料得知:①茶树的叶肉细胞内含有一种叫茶多酚的植物碱,可以在茶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氧化的茶多酚使茶叶变红。 ②乌龙茶的制作工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最关键的便是做青阶段,将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叶缘细胞的破坏,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叶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即出现“绿叶红镶边”。
请结合你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茶多酚最可能存在于植物细胞的中,茶多酚氧化酶最可能存在于(以上两空均填细胞结构),做青过程中边缘细胞擦伤,有利于茶多酚与茶多酚氧化酶的充分接触。
(2)在做青时,需将温度控制在30~40℃范围内,其原理是,从而使茶叶边缘部分发生轻度氧化。
(3)在炒青过程中,是迅速将温度提高到70℃左右,目的是,从而保持茶叶中部茶多酚不被氧化;从乌龙茶制作工艺和效果来推测70℃温度会导致 (填“全部”或“部分”)叶绿素的破坏。
(4)某兴趣小组了解到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原理之后,想通过实验探究茶多酚氧化酶的最适温度是多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生长状况良好的新鲜茶叶120片,随机分成组,每组叶片数目相同;
②预设实验温度依次为30℃、32℃、34℃、36℃、38℃、40℃;
③将各组新鲜茶叶放入预设温度的恒温箱中,保温1小时;
④观察并统计茶叶变成红色比例。
该实验小组设置的各个实验组之间互为实验。该实验小组在保温1小时后观察发现,各实验组茶叶颜色均为绿色,并无差异。经讨论分析,其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a、 ;
b、 。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在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都优于双亲的现象。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都可解释杂种优势。
(1)显性假说认为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的各种显性基因全聚集在F1引起互补作用。如水稻有两个纯种(P1和P2)的株高均为0.5~0.6米,但性状不同,亲代P1多节而节短,亲代P2少节而节长,杂交后F1集中双亲显性基因,多节而节长,可达1.1~1.4米,表现杂种优势。
(2)超显性假说则认为等位基因的作用优于相同基因,可解释杂种优于纯合亲本。例如:水稻染色体某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A1、A2)各抗一种锈病。杂种后代能抗两种锈病。
①请利用遗传图解和必要文字解释上述假说中的任意一个。(涉及到两对等位基因时可设A、a和B、b)
②若水稻抗各种锈病性状是由于含有特定蛋白质导致的,请根据基因和蛋白质的关系来分析杂合体抗锈病能力可能高于显性纯合体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水稻高产与低产由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和B与b控制,且A和B控制高产。现有高产与低产两个纯系杂交的F1,F1自交得F2,F2里出现了高产、中高产、中产、中低产、低产五个品系。
①该育种结果支持以上的哪种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F2里,中产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F2里高产、中高产、中产、中低产、低产五个品系性状分离比为______________。
④若对F2的所有中产水稻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和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分下列甲、乙、丙图分别是一些二倍体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图甲的①~⑥中,细胞结构显著不同于其他细胞的是_______;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是图_____;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图 _____;图③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
(2)如果图丙中①→②完成了图乙中AB段的变化,则图丙a、b、c中表示染色体的是_____。图甲中细胞④产生的子细胞内,a、b、c的数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甲⑤中存在的等位基因是_______,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图甲⑥代表的个体最多能产生_________种染色体组合不同的配子。
(4)某种抗癌药物能专一性地与DNA聚合酶发生不可逆结合。动物实验中,动物服用该种抗癌药物后其癌细胞将在图乙中的___________段受阻。
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测得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氧气浓度为15%)、呼吸作用速率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及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两种物质,请写出在光反应中形成这两种物质的反应式:
①;
②。
(2)影响图甲中a曲线A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图乙中细胞呼吸有关曲线的数据需在条件下测量。
(3)由图丙可知,40℃时,植物体(填“能”或“不能”)显示生长现象;而5℃时的状态可用图甲中(填“A”、“B”或“C”)点表示。
(4)用大棚种植绿色蔬菜时,白天应控制光强为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温度为℃最佳,此时细胞内吸收光能的色素中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产生ATP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
(5)在图甲和图乙中绘制下列有关曲线:①图甲中光合作用强度是用CO2吸收量(mol/h)表示的,请改用O2的吸收量(mol/h)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并在图甲中再绘出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②在图乙中再绘出无氧呼吸CO2的释放量与O2浓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