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谁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中韩两国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国学者敢于宣称“韩国是活字印刷术起源国”有两手“证据”:
证据一:是((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印刷于公元1377年,发现于韩国清州,200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于认定它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
证据二:是韩国学者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对毕舁的泥活字进行了还原,发现了“问题”,例如“易碎”、“不牢固”等等。韩国学者提出,事实上毕升创制的胶泥活字及其印本并未见流传,可见毕昇仅仅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是一个设想,并没有付诸实施。
材料二:1965年,浙江温州市郊白象塔内出土佛经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为是毕异之后大约50年(1103)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应是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材料三:依照《梦溪笔谈》中的记述,后人完全可以再造毕异当年发明的活字,清朝就有苏州李瑶、安徽泾县翟金生用毕异遗法制泥活字证明可行。
在当代,北京印刷学院课题组在2002年完成了这一工作,对韩国学者“易碎”、“常使活字掉下来”等质疑作了明确的否定。
材料四:韩国学者徐有榘(jǔ)(1764—1845)在《怡云志》卷七的《活版缘起》中说:“沈括《梦溪笔谈》记胶泥刻字法,斯乃活版之权舆(起源)也……或用铜造一一我东(朝鲜自称)尤尚之。”
一一以上均摘自《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1年第9期
问题:
(1)以印刷术为代表的四大发明一直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象征,简要概述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证伪“韩国是活字印刷术起源国”之说?
(3)你如何看待中韩关于“活字印刷术起源国”之争的?
要求: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要泛泛而谈。
2.联系材料,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种选官制度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远。……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4分。注:只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只表态不作说明者不得分)
(2)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深刻影响着世界的政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不是中国付出2000多万人的代价,在亚洲战场拖住了日本军队,日本军队便会从中国进攻苏联的后方,或者进一步进攻太平洋地区。在没有亚洲盟国的顽强抵抗的情况下,西方盟军的损伤将更为惨重。
──摘自英国《卫报》
材料二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有所抬头:篡改历史教科书、否定南京大屠杀、不顾国际舆论谴责频繁参拜靖国神社、疯狂扩充军备、制造“中国威胁论”……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自《京华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2)据材料一、二,指出日本天皇发布停战诏书的背景及停战理由。
(3)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日本天皇在停战诏书中是如何推卸战争罪责的?你赞成他的观点吗?请任举1例史实证明你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政府作出材料三中提到的“两个决定”的深远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 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公元1439 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
材料三“现在立宪各国,没有不是立法机关兼有监督的权限,那权限虽然有强有弱,总是不能独立,因此生出无数弊病……”
“夫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君政时代则大权独揽于一人,今则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人民为一国之主,官吏不过为人民之仆,当受人民之监督制裁也。”
——摘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监察机构与官员设置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朝监察制度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6 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孙中山监察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的监察制度与孙中山的监察思想有何本质不同。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重要启示?
(3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下面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三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普罗塔哥拉的主要观点。(6分)
(2)材料二、三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8分)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8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