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纲要,作为国家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纲领性文件,让每一个中国人对未来都充满期待。有网民谈到:“十二五”规划更多地关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只是经济增长速度。当前的关键是精细计划,提出可执行、确保结果不偏离目标的配套政策。网民的观点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①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必须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量的必要前提
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下列社会现象中,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 B.政治法律制度 |
| 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 D.社会意识形态 |
24.道德修养十分重要,如:守信,能赢得尊重;失信,会走向歧途。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B.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 |
| C.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 D.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
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 )
| A.社会意识尽管多种多样,但都是社会存在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 |
| B.社会存在的性质要与社会意识的性质保持一致 |
| C.人的意识受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的制约 |
| D.人们的意识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 |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明( )
| A.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
|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
|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到了19世纪中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客观条件具备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
|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D.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