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世纪欧洲大学兴起,法学与神学一样成为大学重要的课程,学校中对罗马法的研究一时盛行。出现这一状况的最根本原因是
A.教会势力的减弱 |
B.西欧城市经济的复兴 |
C.希腊罗马时代传统教育的影响 |
D.罗马法的思想深邃、体系完备 |
20世纪初,中国有一文章写到:“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满洲立宪,忽而五旗共和,忽而临时总统,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忽而以约法暂代宪法,忽而催促制定宪法。……使全国民众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该文章是
A.《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 B.《第二次讨袁宣言》 |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D.《文学改良刍议》 |
民国初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争取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采取的斗争方式有
①举行双边谈判 ②采用政党政治 ③运用法律手段④进行武装斗争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有
①都是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②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帝制的斗争
③都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④都试图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改变了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 |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
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 B.民权主义思想 |
C.民生主义思想 | D.国民革命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