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如甲图A所示),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酶抑制剂是与酶结合并降低酶活性的分子,其中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a表示没有酶抑制剂存在时的作用效果 |
B.曲线c表示在竞争性抑制剂作用下酶的活性降低 |
C.曲线a、b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是酶处于饱和状态 |
D.竞争性抑制剂与该酶催化的底物化学结构相似 |
某基因型为TtRr的个体,其一个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为A1和A2;另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为B1和B2,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为C1和C2。在无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染色体形态相同并有同染色体的是A1和A2、C1和C2 |
B.就上述两对等位基因而言,遗传信息相同的是A1和A2、C1和C2 |
C.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式是A1=A2=B1+B2=C1+C2 |
D.染色体组数的关系式是A1+A2=B1+B2=C1+C2 |
玉米籽粒有白色、红色和紫色,相关物质的合成途径如下图。基因M、N和P及它们的等位基因依次分布在第9、10、5号染色体上。现有一红色籽粒玉米植株自交,后代籽粒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色:红色:白色=0:3:1,则该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
A.MMNnPP | B.MmNnPP |
C.MmNNpp | D.MmNnpp |
以下的各种杂交方式及所采用的处理方式相符合的是
A.杂交方式:豌豆属雌雄同株同花,若高茎♀×矮茎![]() |
B.杂交方式:蛇麻属雌雄异株,若二倍体♀×四倍体![]() |
C.杂交方式:玉米属雌雄同株异花,若同时正、反交处理方式:亲本双方均对雌花套袋,并人工授粉 |
D.杂交方式:西瓜属雌雄同株异花,若四倍体♀×二倍体![]() |
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豌豆是自花传粉,实验过程免去了人工授粉的麻烦②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之一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③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 ④“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A.①③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② |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生长:核糖体的数量增加,物质运输效率升高 |
B.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但tRNA种类有变化 |
C.细胞癌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多个基因发生突变 |
D.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不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