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
材料二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后又“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董仲舒奏“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四 中国文化虽然是一种相对系统完整的体系,但是,从主流走向来看,在面对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时却能够持一种开放亲和的态度。
——张阿利《文化新格局建构的历史根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财富观?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3分)
(2)据材料二归纳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他们在文化政策上有何相同之处?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鲁迅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分)
(4)以古代和近代的有力证据证明材料四中中国文化“在面对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时却能够持一种开放亲和的态度”的观点。(4分)
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传承也有创新。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2世纪,汉朝帝国政权巧妙地诱使儒家学派成为合作伙伴。这个儒家派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政治上都远离了创始者的立场。如果孔子看到这种情况,会大惊失色……后来在汉朝的几个世纪里,儒家学派其实已经放弃了大多数附加的民俗因素,让道教这个当时最主要的异端哲学取代了自己作为民众流行宗教的地位。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插图本)》
材料二 在中国,新儒学自宋朝至20世纪初始终是官方认可的价值理念,而在中国文化圈之内的各个国家——尤其是朝鲜、越南和日本,新儒学在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塑造了它们的哲学、政治和道德思想。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公元l000年之前)》
材料三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主张方面说明汉代儒学家是如何“远离了创始者的立场”的。
(2)据材料二,指出“新儒学”是什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两种进步思想的性质,并结合其主张予以说明。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西汉和南宋以后儒家思想的地位如何。
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什么局面?在这一局面下,对儒学创立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有哪些?并列举其中一人的主要思想?
(2)在汉代,董仲舒和汉武帝为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起到了很大作用。其中,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当时什么需要?汉武帝时期兴办的哪一机构,既打破了以往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北宋时期,传统儒学有何新发展?南宋时期的朱熹对儒学新发展又有何贡献?
(4)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使传统儒学得到了怎样的新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受到充满宇宙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
——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普遍法则”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科学家的发现淘汰了中世纪的“宇宙图景”?
(2)材料二中“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指欧洲什么运动?指出这一运动的领袖及其主要主张。
(3)材料三表明,恩格斯认为现实中的“理想化王国”绝不是合乎理性的,结合所学知识,以法国为例,分别从文学、美术方面各举一例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作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4)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年至1930年是中国在世博会上得奖的黄金期。其中,在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张裕白兰地、苏绣、上海“葛德和”陶器、上海美华利插屏钟、北京鼻烟壶、浙江湖笔、浙江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等就获得金银奖项多个。在1926年的费城世博会上,杭州都锦生织品、常州梳篦和重庆天橱味精等也都获得金奖。
材料二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
重大成就 |
作用和意义 |
1961年 |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
我国成为能制造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
1965年 |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
1973年 |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在这一时期世博会上获奖产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你如何看待这些产品的获奖?
(2)材料二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材料三却告诉我们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请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