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淮北某高中高三(4)班成立了《淮北的城市转型和文化建设》研究型学习小组。让我们一起 参与其中。
【感受转型】
近年来,淮北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转型发展为主线,逐步改变了过去“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非煤产业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8%,比“十五”末提高28.5个百分点。失业率一直控制在3.9%,低于国家的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00元,农民纯收入人均达5 337元,平均增长分别为11.9%和14.4%。“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到民生工程项目上的财政资金达29亿元,年增长幅度达75%,惠及全市200万城乡居民。淮北又是皖北地区最稳定的城市,群众安全指数连续两年保持在95%,荣获“安徽省省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先进市”称号。
(1)依据材料分析淮北市成为皖北地区最稳定城市的经济原因?
【体味文化】
十五年磨一剑,淮北市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动员民众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近年来,累计建成137个农家书屋,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淮北市先后与央视联合摄制了反映淮北人民生活的《父亲》、《大哥》、《大姐》、《大嫂》等多部电视剧,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等荣誉,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在“中国好人榜”评选中,全国上榜人数为2 695人,安徽省325人,淮北市有50人入选,入选率列全国第一。
(2)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淮北市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是怎样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的?

【反思探究】
(3)在以上“感受转型”和“体味文化”的探究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哲学启示?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辩证认识和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 实现人生价值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荟萃当今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成果,反映人类社会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充分展现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理念和实践;上海世博会将促进世界的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推动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一次精彩对话,将推动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材料二 上海世博会中国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举办上海世博会的重要意义。(10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罗访问了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并发表题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重要演讲,强调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汇成了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 各种文明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共同追求。中华文明有“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伟大思想。伊斯兰文明也蕴含着崇尚和平、倡导宽容的理念。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
“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伟大思想对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何启示。(10分)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采取实物展示、销售、图片展览、多媒体演示等 形式,展示全国31个省(区、市)的600余项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适合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请结合材料,说明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8分)

某中学博物馆里,正在举办一个题为“温情与敬意”的文化展览,学生们漫步于书香浓郁的展室,聆听着传统书画背后的故事,浸润在中华文化的温情中,与艺术大师之间展开心与心的“对话”。
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在中学生与艺术大师之间展开“对话”的意义。(12分)

眼下说到《赤壁》,许多媒体惯用的报道套路——先说《赤壁》,再说赤壁,借着一部投资8000万美元的大片追古溯今。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第一次陷入尴尬的境地了——如果没有于丹的大白话解读,原本应该烂熟于心的《论语》还被看成“过时的玩艺儿”。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只有通过“傍大款”、“搭便车”的途径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如何才能使我国的历史文化摆脱尴尬?(10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