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将甲、乙两个植物表皮细胞分别放入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中,两种溶液的浓度均比细胞液浓度高。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两细胞的变化是
| A.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
| B.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乙细胞随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
| C.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甲细胞随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
| D.甲、乙两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均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
耐盐植物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内,从而降低了Na+对细胞质中酶活性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Na+进入液泡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
| B.该载体的作用导致细胞液的渗透压下降 |
| C.该载体的作用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 |
| D.该机制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与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分解的速率快 |
| B.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
| C.动物以尿作为存在或领域的一种标记,实质是向外传递化学信息 |
| D.在草→松鼠→狐→山狮食物链中,如果松鼠要5Km2的生活面积才能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那么山狮的生活面积至少是125Km2 |
Tay-Sachs病是一种基因病,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从而产生异常酶引起的。下表为正常酶和异常酶的部分氨基酸序列。根据题干信息,推断异常酶的mRNA不同于正常酶的mRNA的原因是
| 酶的种类 |
密码子位置 |
|||
| 4 |
5 |
6 |
7 |
|
| 正常酶 |
苏氨酸(ACU) |
丝氨酸(UCU) |
缬氨酸(GUU) |
谷氨酰胺(CAG) |
| 异常酶 |
苏氨酸(ACU) |
酪氨酸(UAC) |
丝氨酸(UCU) |
缬氨酸(GUU) |
A.第5个密码子中插入碱基A
B.第6个密码子前UCU被删除
C.第7个密码子中的C被G替代
D.第5个密码子前插入UAC
将植物细胞持续浸泡在蔗糖溶液中,使其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约在10分钟后达到平衡状态,即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植物细胞去除细胞壁部分)体积已不再变化。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浸泡之初,水分子的净移动方向为由细胞内向细胞外 |
| B.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的过程中,细胞内渗透压持续变大 |
| C.细胞内外的渗透压达到平衡时,液泡内充满了蔗糖溶液 |
| D.细胞内外的渗透压达到平衡时,水分子仍然经细胞膜进行移动 |
BglB是一种耐热纤维素酶,温度对BglB酶活性的影响如图1、2所示,据图可知,在工业生产中为高效利用BglB降解纤维素,反应温度最好控制在
| A.50℃ | B.60℃ |
| C.70℃ | D.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