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甲、乙、丙三株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处理如下表,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表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别 |
甲 |
乙 |
丙 |
顶芽 |
摘除 |
保留 |
保留 |
细胞分裂素(浸泡浓度) |
0ppm |
2ppm |
0ppm |
A.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可抵消顶端优势
B.顶芽摘除后,侧芽生长停滞
C.顶芽的存在并不影响侧芽的生长
D.细胞分裂素与侧芽的生长无关
图一.图二表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相关实验,据图分析某同学总结出六个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甲处的噬菌体一定含有放射性。
②乙处的噬菌体一定不含放射性。
③图一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
④图二增设一组35S标记的噬菌体作对照,就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
⑤如果培养2代以上,甲处DNA分子两条链都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个数一定增多。
⑥如果培养2代以上,乙处噬菌体的核酸都不含放射性。
A.一项 | B.二项 | C.三项 | D.四项 |
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
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
B.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
对下列生命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
B.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死亡,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
C.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
D.细胞分裂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 |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裂间期DNA 含量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 |
B.分裂间期有DNA 和中心体的复制 |
C.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
D.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