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费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A.与亚当·斯密“自由主义”主张完全一致
B.指导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经济干预政策的实施
C.是在美国制定了第三条道路的经济政策后提出
D.促使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 )

A.需求差异 B.民族差异 C.生活方式 D.自然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最接近的是()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已经瓦解
B.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C.国际力量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D.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趋向于转入新的商业渠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迹象。这说明中国近代( )

A.工业化的进程缓慢 B.小农经济欣欣向荣
C.市场结构殖民地化 D.新的商业渠道兴盛

刘芃、朱汉国主编的《历史学习精要》认为:“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殖民扩张掠夺
C.西方的黑奴贸易 D.中国的改革开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