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四月、六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多得。据此回答3~4题。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四月、五月 | B.四月 | C.六月 | D.十一月 |
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分解者 | B.缺少枯枝落叶 |
C.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 | D.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 |
读“2007年中国、老挝、韩国和俄罗斯人口年龄构成统计图”,回答问题。四国中,人口再生产类型与其它三国不同的是
A.中国 | B.老挝 | C.韩国 | D.俄罗斯 |
下列措施有利于缓解俄罗斯人口问题的是
A.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
B.鼓励提前退休,减小就业压力 |
C.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
D.鼓励移民国外,减小环境压力 |
下列四个国家中环境承载力最小的国家是
A.沙特阿拉伯 | B.美国 | C.德国 | D.印度 |
下图是三座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与之相符的一组城市名称是
A.甲—巴西利亚、乙—武汉、丙—攀枝花 |
B.甲—亚的斯亚贝巴、乙—重庆、丙—北京 |
C.甲—巴黎、乙—北京、丙—上海 |
D.甲—拉萨、乙—上海、丙—武汉 |
下列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合理容量由于难以确定,所以对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没有什么意义 |
B.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大于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
C.是指在生态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在环境承载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
D.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少,不会超过人口合理容量 |
2009年9月8日,《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八大特征》这一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特征:流动人口中未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夫妻二人同时在京流动者比例很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接近6%,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人口的平均水平;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的最主要“拉力”;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上述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
①土地数量和质量
②政治中心的所在地
③家庭和婚姻
④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北京地区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是
①北京地区的噪声污染小
②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
③北京地区的教育水平较高
④北京地区地势平坦,适合人类居住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