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可以测出一个人的反应时间,设直尺从开始自由下 落,到直尺被受测者抓住,直尺下落的距离h,受测者的反应时间为t,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
如图所示,一小球用轻绳悬于O点,用力F拉住小球,使悬线保持偏离竖直方向60°角,且小球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为了使F有最小值,F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应该是
A.90° | B.45° | C.30° | D.0° |
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库仑在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时,提出了“电场”的概念 |
B.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建立了“惯性”的概念 |
C.奥斯特通过实验观察到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变化的磁场等能产生电流,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
D.伽利略根据理想斜面实验,否定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观点 |
(6分)如图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锌的逸出功是3.34 eV,那么对氢原子在能级跃迁过程中发射或吸收光子的特征认识正确的是。(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3分,选对2个得4分,
选对3个得6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用氢原子从高能级向基态跃迁时发射的光照射锌板一定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
B.一群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能放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 |
C.一群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发出的光照射锌板,锌板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8.75 eV |
D.用能量为10.3 eV的光子照射,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跃迁到激发态 |
E.用能量为14.0 eV的光子照射,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
A、B两列简谐横波均沿x轴正向传播,某时刻的他们的波形分别如图甲、丙所示,经过时间t(t小于A波的周期TA),这两列简谐横波的波形分别变为图乙、丁所示,则A、B两列波的波速vA、vB之比可能的是 。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3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6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1∶1 B.3∶2 C.1∶3 D.3∶1 E.1:5
(6分)如图所示,纵坐标表示两个分子间引力、斥力的大小,横坐标表示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分子间引力、斥力的大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e为两曲线的交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l个得3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6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ab为斥力曲线,cd为引力曲线,e点横坐标的数量级为10-10m |
B.ab为引力曲线,cd为斥力曲线,e点横坐标的数量级为10-10m |
C.若两个分子间距离增大,则分子势能也增大 |
D.由分子动理论可知: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分子平均动能相同 |
E.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氢气和氧气(视为理想气体),氢气的内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