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可逆反应C(s)+H2O(g) CO(g)+H2(g) ,ΔH>0,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
B.加入固体碳,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C.加入水蒸气,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
D.扩大容器体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探究氨气及铵盐性质的过程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将集有氨气的试管倒扣于水槽中,液体迅速充满试管,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
B.将pH=11的氨水稀释1000倍,测得pH > 8,说明NH3·H2O为弱碱 |
C.加热NH4HCO3固体,观察到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液滴产生,说明NH4HCO3受热不稳定 |
D.将红热的Pt丝伸入上图所示的锥形瓶中,瓶口出现少量红棕色气体,说明氨气的氧化产物为NO2 |
某药物中间体X,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分子中含有手性碳原子 |
B.X可发生氧化、消去、取代等反应 |
C.X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 |
D.1mol X与H2反应,最多消耗4mol H2 |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马口铁(镀锡铁皮)镀层破损后铁仍不易腐蚀 |
B.CH3Cl(g)+Cl2(g)![]() |
C.MnS悬浊液中滴加少量CuSO4溶液可生成CuS沉淀,则Ksp(CuS)< Ksp(MnS) |
D.合成氨生产中将NH3液化分离,一定能加快正反应速率,提高H2的转化率 |
已知:(1)CH3COOH(l)+2O2(g)=2CO2(g)+2H2O(l) △H1
(2)C(s)+O2(g)=CO2(g) △H2
(3)2H2(g)+O2(g)=2H2O(l) △H3
(4)2CO2(g)+4H2(g)=CH3COOH(l)+2H2O(l) △H4
(5)2C(s)+2H2(g)+O2(g)=CH3COOH(l) △H5
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的焓变的判断正确的是
A.△H1>0,△H2<0 | B.△H5=2△H2+△H3-△H1 |
C.△H3>0,△H5<0 | D.△H4=△H1-2△H3 |
短周期主族元素X、Y、W、Z、R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X、Z同主族,Z的单质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W3+与Y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R是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Y2-的离子半径大于W3+的离子半径 |
B.Y、Z形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
C.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强 |
D.Z的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比R的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