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地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船政学堂、上海制造总局等渐次设立起来……”这里所说的“第一期”,指的是
A.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 | B.曾国藩等发起的洋务运动 |
C.张謇“实业救国” | D.康有为等发起的维新变法 |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中国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国”,但在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被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
中国首次出现的近代化方案中就主张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一、兴跛盲聋哑院。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也。二、兴鳏寡孤独院。准仁人济施,生则教以诗书各法,死则怜而葬之。……”这一方案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 D.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冀中名将”吕正操曾在1991年前往美国探望老上级张学良,张学良笑道:“我下野后,你当年在战斗中却获得一个‘地老鼠’的外号。”“当年”是( )
A.北伐战争时期 | B.土地革命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931年9月19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这说明( )
A.国难当头使民族矛盾激化 | 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 | D.国共内战受到一定遏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