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一年,孙中山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进行了一系列不懈努力,其中不包括
A.提出“耕者有其田” | B.颁布《临时约法》 |
C.发动国民革命运动 | D.接受“三大政策” |
“他们的公民可以在聚会时提出驱逐某一位影响其制度的官员,也可以罢免当时的政府,立刻更换执政团队。”下面的描述与此相符合的是()
A.罗马的法律制度保障了公民的权利 |
B.真正的民主是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 |
C.直接民主是雅典民主制度的特色 |
D.欧美代议制度确保了公民广泛的权利 |
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
B.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
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主要表明中国共产党()
A.决定发动土地革命,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
B.对农民痛苦的深切同情 |
C.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大作用 |
D.决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有学者认为: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这可用来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
B.辛亥革命的偶然性 |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性 |
D.国民革命的仓促性 |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