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文明只是十厘米的宽度,有些时候只是一张纸的厚度,当我们把十厘米的盲道让出来,当我们在椅子上垫一张纸……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构成了我们中国文明进步的一大步。”这段话告诉我们,培育文明风尚重在( )
| A.树立崇高道德理想 | B.选择科学的世界观 |
| C.宣传教育,开拓创新 | D.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
2008年12月19日徐本禹荣获“改革开放30年山东十大青年楷模”称号,几年前他怀着回报社会的信念,放弃攻读公费研究生的机会,坚持在贵州支教。这表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
| A.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 B.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
| C.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 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张家界将自己著名的景点“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原因是美国人拍了一部电影《阿凡达》,景区就将祖宗留下的真名改为电影里虚幻的山名。在广大网民的强烈反对下,这个闹剧才算收场。这件事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思考是:
| A.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
| B.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斗争日趋激烈 |
| C.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
| D.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湮灭不可避免 |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相互之间常会有“误读”或“误解”。我国多年流行着一种说法:莱布尼茨是受中国《周易》“八卦”的影响才发明二进制算术的。许多学者都曾指出,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算术是在1679年,而他研究中国的“八卦”符号是1703年,一前一后,相差整整24年呢!但直到现在,仍然有一些书籍和文章在以讹传讹!这启示我们:
| A.文化交流、借鉴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
| B.中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母体 |
| C.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
| D.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反对大民族主义 |
《百家讲坛》开播以来,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 A.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
| C.各族人民对文化具有认同感 |
|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
佛教是公元前五百多年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公元一世纪前后传入我国,后经与我国的佛教、道教彼此冲突与相互融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
|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 C.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 D.中华文化具有典型的继承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