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
乙 中国旧思想 |
丙 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
九、全国人皆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请回答:
(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6分)
(2)据表中丙内容分析,“欧洲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 (3分) 这种“新思想”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意义?(4分)
(3)你认为梁启超做出上述比较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的意愿在当时没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
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四月,唐太宗感觉长安夏天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七月,他又嫌宫室狭小,不能尽显大唐威仪,又重修了玉华宫。玉华宫的建筑是“苞山络野”,耗费以亿计。
——以上材料均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有何变化?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法国其已然者矣……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
材料二中国与法国民情最相反,路梭(卢梭)诸贤之论,施之于法国,诚为取乱之具,而施之于中国,适为兴治之机。……先生日虑及此,弟子窃以为过矣。……法国革命影响于全欧者多矣。弟子谓法人自受苦难,以易全欧国民之安荣,法人诚可怜亦可敬也。
——梁启超《致康有为书》(1900年)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政治观点。结合所学,说明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一、二,指出梁启超的观点与康有为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评价他的观点。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当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如火如茶的时候,英格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也希望加强王权,削弱教会,摆脱教皇的控制。但亨利八世却是天主教会的坚决支持者,由于他在反对马丁·路德的异端邪说中的功劳,教皇克雷芒七世授予他“信念捍卫者”的称号。但当教皇拒绝了亨利八世要求宣布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时,亨利八世公然反抗教皇,与安妮·博林结合,并被革除教籍。他立即着手清除国内的反对力量,包括解散修道院,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交纳岁贡。1534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格兰国王是英国圣公会的首脑,从而正式把教会与国家合为一体。
——摘编自程维《宪政与宗教》
材料二
时间 |
事件 |
1534年 |
亨利八世促使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
1571年 |
伊丽莎白女王指使英格兰教会通过《39条教规》,标志着宗教改革的结束,英国终于建立了独立的安立甘教会。 |
1633年 |
查理一世起用威廉·劳德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大肆迫害清教徒。 |
1640年 |
以清教徒运动面目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
1689年 |
议会通过《宽容法》,赋予不从国教者以信仰自由。 |
1701年 |
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与天主教交往者、信奉天主教、与天主教徒结婚者,一律丧失继承王位的资格。 |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据材料一,说明亨利八世对罗马天主教会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历史上宗教与王权两者关系的演变。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宗教在英国政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之法,以八股制义取士,实不足据。况有司故事奉行,士子以腐烂时文互相弋取功名以去,此人才所以日下也。
—— 林寿彝《射鹰楼诗话》
道光帝1841年上谕道:“近来士习未醇,往往怀挟入场,冀图抄袭。本科会试,经王大臣搜出十余名之多。”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023
材料二(1841年两广总督祁埙上疏)须就武备开取士之途……微寓变通考选之制。如文试第三场策问五道,请定五门发题:曰博通史鉴,曰精熟韬钤,曰制器远算,曰洞知阴阳占候,曰熟谙舆图情形……若兵书上祥(详)水战之阵法,图志则通外域之夷情,并足裕远谟而操胜
——《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42
材料三各省学臣于岁(注:1888年)科试时,生监中有报考算学者……赴总理衙门,试以格物、测算、及机器制造、水陆军法、船炮水雷、或公法条约、各国史事诸题,择其明通者,录送顺天乡试……与通场士子一同试以诗、文、策论……此项人员若于会试中试后,得用享职
——《醇亲王奕譞等奏折》
材料四(1898年6月23日光绪帝下谕)着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光绪朝东华录》
(1)材料一反映清中期科举制度存在着哪些弊端?
(2)材料二中祁埙的科举改革建议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体现了什么样的改革宗旨?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清中后期科举改革的历程及其特点。
(4)综上所答,说明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历史地图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阅读(图1、图2、图3、图4)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依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图3国际关系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其反映的突出特点。与图3相比,图4反映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在这新旧交替的变动中,请举例说明中国是如何维护世界和平和图4促进共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