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
A.对理学的探讨 | B.对治学的感悟 |
C.对水利的思考 | D.对治国的研究 |
通俗俚语是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追求。“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农民阶级的通俗愿望 ,形成这种低层次需求的根本因素是( )
A.农民要求不高,容易满足 |
B.封建统治残暴,农民不敢有太高的愿望 |
C.自然经济的长期影响 |
D.农业生产比较容易,没有太大风险 |
下图是陕甘宁边区1941—1943年安置难民情况统计。这一时期难民大量迁往边区的原因是( )
①日本侵华,加紧掠夺沦陷区资源
②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③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感召
④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战的总后方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促进了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 |
B.“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
D.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
1931年,宋裴卿与其弟等人合伙在天津注册“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抵羊牌”毛线(“抵羊”含有“抵制洋货”之意)。一经问世,“抵羊牌”毛线逐渐成为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的名牌产品。这种现象说明( )
A.“抵羊牌”毛线迎合了当时举国抵洋抗日的心态 |
B.外国洋货价钱太贵 |
C.“抵羊牌”毛线物美价廉 |
D.外国洋货质量太差 |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如图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
A.节约生产成本 | B.便于官府监管 | C.带动民用企业 | D.与洋商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