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探求自然科学之奥秘。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①谈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属睡莲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在浅水塘中。其茎生于淤泥中,变态为根状茎,即是藕,也称莲藕。藕横长在泥中,靠基茎节上的须状根吸取养分。由于藕肉质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淀粉,营养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②当我们折断藕时,可以观察到无数条长长的白色藕丝在断藕之间连系着。为什么会有这种藕断丝连的现象呢?
③这就要观察一下藕的结构了。原来植物要生长,运输水和养料的组织,叫导管和管胞。这些组织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一样畅通无阻。
④植物的导管内壁在一定的部位会特别增厚,成各种纹理,有的呈环状,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网形。而藕的导管壁增厚部却连续成螺旋状的,特称螺旋形导管。在折断藕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直径仅为3~5微米。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一般可拉长至10厘米左右。
⑤藕丝不仅存在于藕内,在荷梗、莲蓬中都有,不过更纤细罢了。如果你采来一根荷梗,尽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来就像一长串连接着的小绿“灯笼”,连接这些小绿“灯笼”的,便是这种细丝。这种细丝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其实是由3~8根更细的丝组成,宛如一条棉纱是由无数棉纤维组成一样。
⑥细密缠绵的藕丝,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朝孟郊的《去妇》诗中就有“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之句。后来,人们就用“藕断丝连”的成语来比喻关系虽断,情丝犹连。
认真阅读上面材料,回答问题。
、本文按照由                的顺序进行科学阐释,它属于        顺序。(2分,其中前两空1分)
、本文第④⑤段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选择一句说说它的作用。
、荷花是高洁的象征,所以中国人民喜欢以荷花的“         ,          ”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积累:请写出一联关于荷花(莲)的古诗名句            
、请你说说下面哪个成语的构成和“藕断丝连”相似:(  )

A.世外桃源 B.销声匿迹 C.五彩斑斓 D.根深蒂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陪父母一场温暖

①每天早晨出门时,父亲已在菜园忙活,晚上披着万家灯火归家时,父亲鼾声正浓。住在一个家,却成难以相见的两人,偶尔急着赶路前遇上,嘴里迸出的话如出膛的子弹,父亲埋怨地说我无礼。

②天天裹着疲惫,日日忙碌如太阳,似乎只为朝升晚落。这天中午,得知下午无事,可以放半天假,忽如秤砣落地,一颗久负的心有着飘的轻快。

③于是急匆匆地赶回家,父亲正在灶台上忙着烟火厨事。他很是惊讶,问我怎么现在回来了,我说想陪他喝杯酒。父亲咧着一张嘴笑了,手上动作更勤了,我坐在锅灶下偶尔添一块柴,不一会儿,一顿美味佳肴上桌了。

④父亲从床下摸出一瓶珍藏多时的好酒,一边擦拭,一边说:“山芋收回来了,地头正在平整,白菜的种子备好了,还差一场雨。”说到这,父亲突然抬头问我,“你还好吧?“我点点头问:“你身体最近怎样?天冷了,多穿些衣,脚下要暖。”父亲说:“我这鱼烧得咋样?”我说:“这酒挺好的!”一场答非所问氤氲着温暖的菜香,母亲坐在一旁偶尔插话,电视里的节目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地换得勤,我和父亲喝得脸上红扑扑的,弯眉紧裹着笑……

⑤饭毕,我站起身,摸摸坐在床边的父亲,他的腰板还是很硬朗,脸皮开始耷拉了,年轻时的英俊被岁月带走了。儿时一直故意扎我的粗胡子,倒是剃得干干净净,老了的父亲还是很注重仪表,只是头发花白如雪。他染过,我们怕伤及他的身体便不允许他那般做了,他倒也听话,后来一直任凭这样发如雪。

⑥想起少时,我们像小鸡啄米一般,围在母亲身边挤着一屋温暖,可温暖的家里没有父亲,那时父亲在城里工作,我们时常站在路口巴望多时,总是叹息而返,只有逢年过节,父亲才火急火燎赶回家和我们团聚一下。快乐还未展开,夜里梦着第二日该和父亲说些什么,可睁眼时。父亲已在返城的路上了。

⑦那时的泪水,应该像今时父亲的埋怨,埋怨我连和他说话的时间都没有。人生有很多无奈,因为不能一劳永逸,觉得必须一路追赶,于是叹息遗憾在心疼中纠结产生。

⑧有时感慨:属于我们的岁月并不长远,而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就更少了,即使知道这一点,我们的脚步还是越行越远。可即使脚步再快,路永远走不完,身后的他们更经不起漫长的等待。我们没有理由忙碌不休,所以让前进的脚步慢一些吧,停下来陪伴一下渐渐老去的父母,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不要等到遥望的他们再也不能遥望时,才停下忙碌的脚步。

有空的时候,不妨多陪陪父母,陪他们吃一餐饭。说一场温暖的家常。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以丰盈他们久盼的记忆在那些香浓的温暖里,一直驻扎着我们的家

(选自《今日文摘》2018年第22期,有删减。)

(1)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①嘴里迸出的话如出膛的子弹,父亲埋怨地说我无礼。

②在那些香浓的温暖里,一直驻扎着我们的家。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3)请简要概括③④⑤段的主要内容,判断其主要表达方式,结合全文分析这三段的作用。

(4)仿写第⑨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有空的时候,不妨多陪陪父母,    ,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以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无现金社会现实吗?

张田勘

①放眼全球,无现金的电子支付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技术改变生活的一种趋势,也成为“互联网+”的一种模式。但是,无现金社会是否能成为现实?

②无现金社会的两种技术催生的信息文明不但可以促成无现金社会的到来,而且将从各个方面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约5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代替,其中金融行业就首当其冲,因为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简捷,能节省大量人力。仅仅是在节省劳动力上,实现无现金社会就有最大的理由。

③电子支付其实是弱人工智能的体现,在互联网的支撑下,手机银行正大行其道,每个银行只要有一款通用软件,就可以让手机使用者无须现金即可完成日常的所有消费和交易。手机银行软件的功能相当于一个个人电子银行,包括个人开户、个人贷款、转账汇款等19大类100余项个人非现金业务,用户可根据需求,按照提示操作。

④这些不用现金的金融业务,在方便公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节省了金融业的劳动力。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工行、农行、建行减少柜员近6万人,而且在过去4年,33家大中型银行减员超过32万人,占全国银行业全体从业者的近1/10.在这些减掉的人员中,大部分是过去银行中传统的柜台操作员。

⑤金融业另一个需要较强的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领城是股票证券交易。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提供的信息是,在2000年顶峰时期,高盛在总部的现金股票交易柜台雇用了600名交易员,但今天只需两名交易员就可以照管所有柜台。其实,股票交易最能体现从有纸化到无纸化,从过去交易市场的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到今天交易市场的缩小,电子交易快捷安静运行,都依赖的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

⑥今天,中国人的无现金支付主要依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95%的网友选择这两种电子支付方式。现在,支付宝有超过4.5亿实名用户,排名无现金支付第一位;其次是微信支付,用户达4亿。采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金融交易和流通,当然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益处和方便。

⑦无现金社会能节约社会资源,降低成本。货币作为交换的等价物,其本身也需和制作,无论是古代的金锭、银锭、钢板,还是今日的硬币和纸币,都需要资源、材料、制作手段及技术。如果实现无现金社会,则印制钞票的成本和资源就会大大节约。

⑧无现金社会还能减少疾病传播。纸币上的微生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繁杂,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有上百种。钞票上的细菌是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

⑨此外,没有现金的社会让那些抢劫现金的不法分子无从下手,相应的犯罪将消除。而且,无现金社会还能杜绝假币坑人的事情发生。

⑩当然,电子支付也存在很多问题。电子支付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便捷的,例如,没有联网的地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的老人,等等。即便是基本可以实现无现金的丹麦,很多乡村地区的退休老人不使用银行卡,更无法使用电子支付,无现金社会可能让老年人感觉自己被排除在社会体系之外。

⑪当然,电子支付在解决现金遗失、被抢盗等安全问题之外,又产生了另一方面的安全问题。电子支付和流通的安全常常遭遇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人为的漏洞和恶意诈骗。黑客攻击和技术诈骗已经让电子金融的支付和流通遭受很大损失,并且催生了无数电子诈骗案。电子金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可能遭遇系统崩盘而无法进行金融支付和流通。例如,在灾害发生时(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人为灾害如战争),光纤和终端设施遭到破坏,电子支付就会陷入瘫痪,一个社会的正常生活也随之瘫痪。同样,黑客攻击也会让网络瘫痪,从而让消费和支付无法进行。即便这样的事情很极端,也可能多年不遇,但是从安全的角度,即从信息技术确保安全和灾难控制与救援的思维来看,人类也很难只实行一种没有备份的系统,在生活和金融领域全部取消钞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第⑩段划横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中加点的“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4)你认为要真正实现无现金社会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根据文章内容回答)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偷车贼

①纷纷扬扬的雪终于不下了。

②天气干冷,夜色深沉。整个城市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③歌厅里面灯火辉煌,外面却是寂静一片。

④他蹲在那里,观察了很久。当确信没有什么可疑的迹象时,他站起身,假装很随意地走向歌厅门外的一辆轿车。走到轿车旁边,他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再次警惕地看了看周围,然后,手脚麻利地掏出工具干起活来。

⑤轿车的顶部落了一层白白的雪花,下面的车窗都紧闭着,他看不见车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但从经验可以判断得出,今天肯定会大有收获,毕竟这是一辆高档轿车。他有自己的职业敏感。

⑥警报器被拆除了,车门也被打开了。他谨慎地钻进去,微微笑了一下,便发动了轿车。轿车从容不迫地滑过歌厅门口,然后,一掉头驶进了苍茫的夜幕中。他本想把车开到市郊,那里比较偏僻,接手的人也多,但行至半路上时,轿车不知哪里出了毛病,竟然慢慢地自动停下了,任他怎么敲打也无济于事。他气得直咬牙但却无可奈何。犹豫了好久,他终于狠下心去,抓起车上放的笔记本和皮包,下车走人。对于他来说,什么时候安全都是最重要的。他是个很理智的人。

⑦但临走时,他还是不舍地看了看后排。刹那间,他差点惊得叫出声来,后排竟然坐着:一个人!

⑧他的汗水一下子就下来了。他瞪大眼睛看着,看着看着,他长出了一口气,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后排坐着的是个孩子,睡着了的孩子。尽管如此,他还是心有余悸,他拎起手边的猎物快速下车,然后,便像只受惊的兔子一样在人迹罕至的雪地上狂奔起来。但跑着跑着,他又停了下来。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______.想到这里,他惊出一身冷汗,顾不得再想别的,扭头往回跑去。

⑨车还在那里,只是仍无法启动。他把昏迷的孩子从车里拉出来,一边大口喘气,一边给孩子把脉,脉象很微弱,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呼吸几乎已经停止了。这时,一辆轿车从远处驶了过来,他忙上前招手示意停车,但轿车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冷漠地滑了过去。同样的情景,他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自己儿子的面孔,“如果儿子还活着,今年也该有这么大了。”他决定不再等了,等也是白等,天寒地冻的深夜里,谁会愿意停下车帮助一个陌生人呢。

⑩他抱起孩子,加速向医院方向跑去。才下过雪,温度很低,路面已经上冻,滑溜溜的。没跑出几步,他便重重地摔了一跤,幸好孩子在怀里揽着没摔着。他怕伤了孩子,便换了个姿势背上孩子,继续向前跑去。

⑪跑呀跑呀,也不知跑了多久,摔了多少次,终于,他跑进了医院。等把孩子送进急救室后,他两脚一软瘫坐在了楼梯的拐角处。这时,他才想起,自己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

⑫由于抢救及时,孩子终于醒了过来。他伏在孩子的病床前,慈祥得像个父亲,孩子问他:“叔叔,护士阿姨说,是你救了我,对吗?”他抚了抚孩子的小脸,想说些什么,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这时,病房的门开了,两个警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了进来,还没等他明白是怎么回事,一副锃亮的手铐已经拷在了他的手腕上。他想反抗,但一看到孩子正瞪大眼睛看着自己,便放弃了。孩子的母亲这时也跑了进来,紧紧地搂住了孩子:“儿子,别怕,坏蛋已经被抓住了,你没事了。”

⑬他冷冷地笑,然后被警察押出了病房。房门外,他听到孩子说:“妈妈,叔叔救了我,他怎么会是坏蛋呢?”他听着,心头一热,眼角竟然有些闪烁。五年了,这是他第一次流泪。

⑭想起五年前,他的儿子出了车祸,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他跪在路边,磕头求那些经过的轿车停下来送儿子去医院,但直到儿子咽气,他也没能拦下一辆车。后来,他便做了偷车贼。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2)综观全文,第⑩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在第⑧段划横线处补写出偷车贼此时的心理活动。

(4)偷车贼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5)作者在小说结尾交代“他便做了偷车贼”的原因,有何用意?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知识的责任

罗家伦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他的前提是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怎样才算负责任呢?它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对思想负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在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作出发表的决定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也没有为别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有力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在它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迫害。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丙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以极刑。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并极说,却为此锒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但科学思想因他们的负责而熠熠生辉。

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为社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做”社会的良心”。他们要用责任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伸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胸中十万兵”,也是由此而来的。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多和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

(节选自《历史的先见——罗家伦艺术随笔》,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知识分子应担负起知识的责任。

B.知识分子应担负起学术的责任。

C.知识分子应担负起社会的责任。

D.知识分子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本文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B.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C.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D.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3)作者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维往开来的责任”。下列材料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面对国势倾颓,文天祥苦苦支撑,领兵报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光耀青史。

B.面对独裁统治,闻一多拍案而起,大声地“说了个痛快”,来唤醒民众追求民主。

C.面对黑暗的官场,陶渊明拂袖而去,在田园“著文章自娱”,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D.面对麻木的国民,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在茫茫的黑夜中呐喊,激励爱国者不断前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春的锣鼓

乔忠延

①春,是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

是从崖畔上垂下第一枝黄灿灿的迎春花吗?不是,一枝独秀的迎春花,犹如从天地间穿过的第一只燕子,传递的仅仅是春将要到来的消息。是从漫山遍野红艳艳的山桃花吗?不是,芬芳竟艳的山桃花,犹如杨树梢头叽叽喳喳的喜鹊,那已是春盈满天地间的捷报。那春到底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我固执地认为,从大年的威风锣鼓猛然爆发、齐声轰呜,春便苏醒、便起步、便奔涌……

③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春和我一样,都是贪睡的孩子。一旦入睡,就久久享受着酣梦,迟迟难以苏醒。那时,妈妈在枕头边摆好过年的新衣服、新棉帽,还有小鞭炮,可我就是赖在被窝里不想起床。忽然,我的眼睛灿亮,我一跃而起,穿上衣服,飞跑出去,恨不得长出一双翅膀,一下就能飞出好远。让我眼睛灿亮、一跃而起的,正是那翻江倒海般轰鸣的威风锣鼓。

④威风锣鼓,是我家乡山西临汾特有的打击乐。乐器很简单,就四样:锣、鼓、钹、铙。敲打时,鼓居中,铙、钹在鼓的四个角,锣围在外圈。这样组合在一起,演奏成一曲,能够迸发出惊心动魄的声威。有人描写过,如霹雳轰鸣,如暴雨倾盆。可我总觉得还不够劲,那锣鼓声,比霹雳还要威武,比暴雨还要狂猛。那气势,不是山呼海啸,胜过山呼海啸;不是石破天惊,胜过石破天惊。那锣鼓能长劲,那锣鼓能生威,能让懵懵懂懂的我奋然跃起,奔跑开来,跑向村正中的大院,随着激昂的声响,和村里的老老少少欢天喜地度过万象更新的大年初一。

⑤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汾河两岸的先辈们为何能缔造出威风锣鼓,并且用威风锣鼓激活每年这最重要、最隆盛的新春佳节。或许是我居住在黄土高原的缘故,春节来临时却没有一点点春天的气息。冰封河山、寒凝大地。正因为如此,我才一厢情愿地认为春和那个儿时的我一样,正在被窝里贪睡。需得猛击一掌,需得大吼一声,才能惊醒春,春才会迎着寒冽的西北风起步,奔走,直至奋跑,跑进万紫千红,跑进林茂禾盛,跑进五谷丰登。而如这一掌猛击、一声大吼一般,见气势、具活力的,无疑就是先辈们缔造的威风锣鼓。

⑥曾经沾沾自喜,以为破译了威风锣鼓蕴含的奥秘。然而,自从威风锣鼓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不得不重新鉴赏感悟其中的丰饶真谛。再观看锣鼓表演,耳边震荡的是多变的鼓点,胸中翻腾的竟然是李白的诗句,要么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要么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要么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风起,壮思飞,长风破浪,直挂云帆,这才是威风锣鼓千秋相传、万代不衰的永恒魅力。

⑦我曾经盯着被誉为鼓王的程三洪,用他打鼓的姿态解读威风锣鼓魅力的内涵。他那眼时睁时闭,臂时舞时停,腿时起时伏。我蓦然领悟,威风锣鼓的声威交织着多种力量,使用的是心力,张扬的是外力,积蕴的是内力,下压的是重力,上翘的是弹力,浑身喷射的是爆发力。毫无疑问,只有将精气神集于一身,融为一体,才能击打出波澜壮阔的声威。

⑧喜滋滋、笑盈盈的家乡儿女吃过阖家团聚的年夜饭,喝过人寿年丰的喜庆酒,一开大门,新年光临。信心满满的乡亲们早已挎着鼓,举着钹,持着锣,擎着铙,呐喊着飞步奔上场来。脚跟站定,双槌敲击,盈耳的全是滚滚春雷!

⑨在惊天动地的春雷声中,春草在萌动,春水在融冰,春在苏醒、奔涌,和着人们众志成城的热浪欢悦地奔涌,奔涌!

(有删改)

(1)在作者笔下,威风锣鼓具有哪些魅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作者为什么觉得春天是从威风锣鼓的齐声轰鸣开始苏醒涌动的?

(3)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