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两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联邦党人要求
A.制定宪法,扩![]() |
B.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 D.建立民主制度,实行三权分立 |
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在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A.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 | B.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日益消失 |
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 | D.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 |
“闯关东”(华北人口迁居东北)是我国近代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之一。下表是20世纪前半期迁入东北的年平均人口数量及其原因解读,二者对应正确的是
A |
1923~1930年,60万人 |
受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大量失业人口迁入寻求就业 |
B |
1931~1936年,5万人 |
日本侵占东北后限制内地人出关,迁入人口大幅减少 |
C |
1937~1941年,50~60万人 |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在东北爆发,国共合作出关作战 |
D |
1941~1942年,110万人 |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东北人返乡,迁入人口达到顶峰 |
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资本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11%,1920~1936年上升至8.02%。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国际国内环境相对稳定 | B.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推动 |
C.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D.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 |
下列各项所倡导的道德观不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潮流的是
A.“中国言义,虚文而已。西洋言利,却自有义在。……鹜其实则两全。”(《郭嵩焘日记》) |
B.“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曾国藩《讨粤匪檄》) |
C.“损人利己非也,损己利人亦非;损下益上非也,损上益下亦非。”(严复《天演论》) |
D.“道德之为物,应随社会为变迁,随时代为新旧。”(陈独秀《答淮山逸民》) |
清政府“预备立宪”期间批准的《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规定,咨议局“钦遵谕旨,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而主导各省咨议局的立宪党人则认为“咨议局为决议机关,与督抚立于对等地位”。二者的分歧反映了
A.统治者革命与改良之争 | B.资产阶级内部的政体之争 |
C.咨议局职权大小之争 |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