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如图所示,则叙述正确的是:
A.若m为腺嘌呤,则b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
B.在禽流感病原体、幽门螺杆菌体内b均为4种 |
C.ATP脱去两个高能磷酸键,可形成b,a为核糖 |
D.若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最多有8种 |
科学家对生长在某区域两个不同地段(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沟底和水分条件较差的坡面)的中国沙棘雌、雄株进行了研究,测得一天中CO2吸收量变化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曲线I所代表的植株在8点和12点时暗反应所固定的CO2量不相同 |
B.在12点时,若适当提高CO2浓度,短时间内植株B中[H]的合成速率减慢 |
C.沟底和坡面的中国沙棘雄株都比雌株更适合在干旱地区生存 |
D.提取秋季沙棘叶片中的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可能只出现溶解度较小的2条色素带 |
为了探究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菠菜绿叶提取出光合色素粗品,然后在25℃的室温条件下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提取色素时加人SiO2可维持研磨液pH的稳定 |
B.该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在碱性环境中不会被破坏 |
C.弱酸环境中类胡萝卜素的稳定性可能低于叶绿素 |
D.可用纸层析法分析②④两组溶液颜色差异的原因 |
下列物质转化过程有可能发生在人体内的是
A.H20中的O转移到O2中 | B.CO2中的O转移到H2O中 |
C.C6H1206中的O转移到C2H5OH中 | D.H20中的O转移到CO2中 |
为研究光反应中ATP产生的原理,有科学家进行如下实验:将叶绿体类囊体置于pH为4的唬拍酸溶液后,唬拍酸进人类囊体腔,腔内的pH下降为4;然后把悬浮液的pH迅速上升为8,此时类囊体内pH为4,类囊体外pH为8,在有ADP和Pi存在时类囊体生成ATP,对实验条件和结论分析正确的是
A.黑暗中进行,结果表明:H+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类囊体膜 |
B.光照下进行,结果支持:合成ATP的能量直接来自色素吸收的光能 |
C.黑暗中进行,结果支持:光反应使类囊体内外产生H十浓度差,推动ATP合成 |
D.光照下进行,结果表明:光反应产生的〔H〕参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内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寒冷时,细胞产生ATP的速率下降 |
B.紧张状态下,细胞内ATP的合成速率大大超过分解速率 |
C.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产生ATP的速率迅速加快 |
D.饥饿时,细胞内ATP的合成速率大大超过分解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