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共同之处主要在于二者的
| A.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
| B.方式:组建团体、出版刊物、武装斗争 |
| C.支持者:开明地主士绅和爱国知识分子 |
| D.影响: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荷兰东印度公司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的贸易垄断权,还被授予开战或讲和、夺取外国船、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材料表明荷兰东印度公司( )
| A.具有商业公司和殖民机构双重性质 |
| B.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 C.垄断了世界贸易并掠夺了发展中国家 |
| D.促成荷兰在18世纪建立了商业帝国 |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经济条件是( )
| A.“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
| B.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
|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
| D.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英国商品的技术含量 |
1545年,玻利维亚波托西银矿的发现和开采引发了震动全欧洲的、持续两个世纪之久的“白银热”。这股“白银热”对历史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 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
| B.推动了拉丁美洲经济的繁荣 |
| C.加快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 |
| D.促成了葡萄牙殖民帝国的兴盛 |
布罗代尔在《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
| 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
| 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
|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
| 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
1492年,哥伦布率三艘帆船起锚西航,议定的条件是哥伦布若在东方开疆拓土则可任当地总督,但土地财富的十分之九要归西班牙王室。由此可见探险远航的本质是( )
| A.拓展生存空间 | B.延伸贵族王权 |
| C.殖民掠夺活动 | D.奴役他方民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