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新中国成立初期,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是
A.党的代表大会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D.中央人民政府 |
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
A.民主改革 | B.和平共处 | C.政治协商 | D.民族区域自治 |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
B.各民族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 |
D.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 B.改造现有的民主党派 |
C.取得民主党派的支持 | D.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
以下哪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A.九届全国人大 | B.全国一届人大 | C.中共“十六大” | D.十一届三中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