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在25℃时,FeS、CuS的溶度积常数(Ksp)分别为6.3×10-18、1.3×10-36.常温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向H2S的饱和溶液中通入少量SO2气体溶液的酸性增强 |
B.将足量的CuSO4溶解在0.1 mol/L的H2S溶液中,溶液中Cu2+的最大浓度为1.3×10-35 mol/L |
C.因为H2SO4是强酸,所以反应:CuSO4+H2S===CuS↓+H2SO4不能发生 |
D.除去工业废水中的Cu2+可以选用FeS作沉淀剂 |
短周期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6,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4;A、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A与C,B与D均为同主族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地壳中,C元素的含量位于第一位
B.A、B、D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强酸
C.C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3周期第ⅠA族
D.B元素与氢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一定为H2B
常温下,向20 mL x mol·L-1 CH3COOH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液的pH随NaOH溶液的体积(V)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忽略温度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上述 CH3COOH溶液中:c(H+)=1×10-3 mol·L-1 |
B.图中V1 >20 mL |
C.a点对应的溶液中:c (CH3COO-)=c (Na+) |
D.当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20 mL时,溶液中:c (CH3COOH) + c (H+)>c (OH-) |
下列有关用水杨酸和乙酸酐制备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阿司匹林分子中有1个手性碳原子 |
B.水杨酸和阿司匹林都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
C.可用FeCl3溶液检验阿司匹林中是否含有未反应完的水杨酸 |
D.1 mol阿司匹林最多可与2 mol的NaOH溶液反应 |
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目的或所得结论一致的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 |
B.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
C.将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分别蒸干并灼烧,所得固体的成分均为氢氧化钠 |
D.反应2CO(g)=2C(s) + O2(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