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
“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板印刷,一时间,洛阳纸贵。”这段表述有悖史实的是
A.西晋都城是洛阳 | B.造纸术已经发明 |
C.雕版印刷术已经发明 | D.赋这种文学体裁已经出现 |
苏轼认为:“(在唐代)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对材料中相关历史人物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杜甫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圣” |
B.颜真卿的楷书雄健、宽博,树立唐代楷书典范 |
C.韩退之(愈)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 |
D.吴道子集风俗画创作的大成 |
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 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A.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 | B.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
C.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 | D.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 |
下列哪一组是对顾炎武的主张及历史作用的正确解读
①反对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②“以分权于下”实现对中央的制衡
③削弱了清初君主专制的统治④推动了西方国家的启蒙和革命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先秦某思想家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 | B.墨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