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名画鉴赏
(1)以上两幅作品都属于人物画,但反映的思想本质并不相同,请分别说明。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采用的主要方法。、
材料三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近代理性精神产生的条件,并举例说明理性主义思潮对欧洲和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四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五
(4)材料四中,恩格斯认为“理想化的王国”本质是什么?材料五中的文艺作品能否佐证恩格斯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5)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有一个人夏天的时候住店,第二天早晨走的时候偷了店家的一张席子。被店主人发现了,就扭送到衙门里了。结果县官要判偷席子的这位死刑。旁边师爷一听傻眼了,说偷张席子判死刑,这恐怕没有法理依据吧?哪知道这位县官一摇头,说怎么没有司法依据啊,孔圣人不就说过“早闻盗席,死可以”吗?师爷一听啼笑皆非,心里话人家孔子说的是“朝闻道,夕死可以”,
——《笑海丛珠·官引法书》
材料二 何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效呢?关键是,张居正的“考成法”,第一,由于实行了立限考成的三本帐,严格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每逢考核地方官的“大计”之年便强调要将秉公办事、实心为民的官员列为上考;专靠花言巧语、牟取信行的官员列为下考,对于那些缺乏办事效率的冗官,尽行裁撤。第二,通过“立限考成,一目了然”。能够对不合格的无能无德官吏,加以裁革或处罚;能够广泛增添人才,提拔重用拥护改革、政绩卓越的官员,从而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实现不拘出身和资历的大胆任用人才。
——中国江西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张居正进行“考成法”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张居正的“考成法”的成功之处。
材料一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政治制度方面: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经济技术方面: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也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
——《明治维新》
材料二 中日某次战争的地图。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明治维新对日本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的地图反映的是中日哪场战争?分析说明明治维新与材料二中日战争的联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中日战争对中日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改革第1年 |
改革第5年 |
改革第10年 |
改革第14年 |
|
人均GDP |
||||
中国(1978-1992) |
100 |
121 |
178 |
191 |
越南(1986-1999) |
100 |
110 |
149 |
179 |
俄罗斯(1990-2003) |
100 |
65 |
61 |
75 |
东欧各国(1990-2003) |
100 |
87 |
106 |
116 |
人类发展指数 |
||||
中国(1978-1992) |
100 |
106 |
114 |
117 |
越南(1986-1999) |
100 |
107 |
116 |
123 |
俄罗斯(1990-2003) |
100 |
95 |
96 |
97 |
东欧各国(1990-2003) |
100 |
93 |
96 |
99 |
材料二 苏联将军们在私下交谈时也对集体农庄制度提出了抨击,比如,1946 年12月,瓦·尼·戈尔多夫上将对自己的副职菲·特·雷巴利琴科少将说,使他改变对生活的看法的原因是:"自从我被选为代表后就断送了自己,我的不幸就在这里。当上代表后我走了不少地方,见到了许多骇人听闻的事情...如果今天取消集体农庄,明天就会秩序井然,就会出现市场,就会什么都有",雷巴利琴科少将则回应说:"集体农庄的粮食被搞走了,什么也不剩,连种子也吃光了...人们期待斯大林完蛋,集体农庄完蛋。"
1946 年2 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发表的演说中指出:"苏维埃社会制度比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苏维埃社会制度是比任何一种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优越的社会组织形式。"他还用回忆的方式对党内曾经反对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政策的人继续给予批判:这些人"一贯把党拉向后退,千方百计想把它拉到'通常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去"
材料三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执政以来经历的第三次大考。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进京赶考”,是第一次历史性大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第二次历史性大考。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决定》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提出了面向2020年的三道大题。
(1)根据材料一,表格中数据的差异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人关于“集体农庄制度”2种不同的态度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哪些意义可以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历史性大考”中通过了“考试”?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克伦威尔顺应士兵和广大民众的要求,把国王当做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公敌。……最后他不顾法官们的暧昧态度,并排除来自法国、西班牙等国封建势力的干预,亲自起草对国王执行死刑的命令。
——[前苏联]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 战争使克伦威尔在英伦三岛、在全欧洲扬名,并把他一步一步向着最高权力的巅峰推进,但却使共和国步入了危机。连年征战的巨大军费开支造成了国库空虚,国内民不聊生。……一切都仿佛在倒退,人们呼吁着和平。……少数激进的议员策划企图“保存他们自己永久性权力的计划”方案,并要解除克伦威尔军事统帅的职务。克伦威尔开始策划“取而代之”。
——[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基本观点,说明学者的政治立场对史学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3分)
(2)据材料二,作者对克伦威尔“策划‘取而代之’”所持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取而代之”的措施。(7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法国史学家高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总结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维新派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皇帝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这样它就被扼杀了。”
——张晨怡《中国近代文化十二讲》
材料二图表为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的总结概括。
问题: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维新派“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的原因。
(2)整理并叙述材料二中获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