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日本产业转移之因, 思中华强国之路。
自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热潮,并持续至今。
(1) 能源:自1955—1969年,日本用了15年时间建立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重化工对原料、燃料的消耗量大。20世纪70年代,国际“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上涨,重化工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上涨,从而( )了日本重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 汇率:1985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多。原来国际市场上日本产品卖1美元,升值后售价就达2美元。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度( )。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3) 市场:至80年代,日本传统工业品的( )(国内/国际)市场趋于饱和,自身市场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
(4) 劳动力:日本劳动力一方面价格高,另一方面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的数量减少,日本传统产业的国内企业生产受劳动力( )和( )的双重制约。
(5) 土地:日本工业高度密集于( )洋沿岸地带。这一带用地紧张,价格昂贵,环境污染严重。促使日本企业的区位选择向国土的南、北部和( )发展。
(6) 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工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政策明显对传统企业在国内生产不利,即企业要么向( )密集型转型,要么向( )转移。
(7) 简要谈谈你的强国之路(言之有理即可)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位于云南南部元江谷地,已有1300多年历
史的水稻梯田景观具有生产、生态、文化与极高的美学价值,已列入中国世界遗产的备选地。
(1)结合材料,分析哈尼族形成“种树在山上,居住在山腰,种田在山下”格局的生态意义。
(2)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元阳梯田山下的元江河谷为热带的原因是什么?依据其自然
条件特点分析河谷地带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10)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全球所有河流存在的问题在黄河上都能够寻到踪迹,而黄河的泥沙、悬河、断流以及生态问题均可堪称世界之最。
在1992~1999年的28年中,黄河利津水文站站有22年发生断流共计断流86次1091天。1996~2004年,黄河三角洲的陆地面积蚀退68.2平方公里。自1999年黄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后,尤其是2002年黄河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以来,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9年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比1997年增加了253平方公里。图6是黄河三角洲附近不同时期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1)描述图中所示时间海岸线变化特点,试从地质作用角度简析其原因。
(2)请从人类活动角度分析材料中黄河下游断流的原因。
(3)调水调沙后黄河河口防洪防凌(汛)形势和生态环境有何变化,并简析原因。
读德国南部及其周围的城市体系图,回答问题。
(1)由图可知,德国南部共有_______个大城市,这些城市区位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
(2)从图中信息得知,德国南部及其周围城市体系分为_____级,该区域中最南部的大城市是_______________。
(3)每一级的城市数目和级别的关系是: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较______(大或小),数目较______(多或少),彼此相距较______(近或远)。
读下面材料及表,回答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等,最终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
(1)材料中叙述的现象被人们称为“逆城市化”,在表中的_________(国家)表现最明显,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表格回答: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_______发展水平,但也可能产生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
(3)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珠江三角洲的新兴小城镇,有如下四种模式可供选择,较适宜的模式是()
下图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2)M、P、Q中_________处是高级住宅区。
(3)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化工城应建在____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