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不同的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不同。下面是小明同学运用学到的实验方法测定橙汁、果味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目的】测定不同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原理】
(1)维生素C是一种无色易溶于水的有机物,能与碘水反应,使碘水褪色;
(2)淀粉遇到碘水变 色。
【实验试剂】碘水、淀粉溶液、已知浓度的标准维生素C溶液、蒸馏水
【实验过程】
步骤1:在4支试管中分别盛有3.0 mL的下列物质:①蒸馏水,②标准维生素C溶液,
③橙汁,④果味饮料。分别向4支试管中滴加2滴淀粉溶液。
步骤2:用4支相同的胶头滴管分别向①~④支试管中逐滴滴加碘水至刚好变色,并记录滴数。
【实验记录】
测定物质 |
① |
② |
③ |
④ |
滴入碘水的数量(滴) |
1 |
8 |
15 |
5 |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小明测定的两种饮料中, 的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
(2)有的同学认为测定物质标准维生素C溶液是多余的,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
(3)化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下列 (填序号)情况会影响到测定结果。
A.每次实验所用饮料的颜色不同 B.量取的被测试物质的体积不同
C.试管的大小不同 D.没有用同一规格的胶头滴管滴加碘水
【回顾与反思】实验中所用的淀粉溶液的作用是 。
小红同学想探究实验室中碳酸钙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横线上的①~⑦七个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溶质只有CaCl2。
你认为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①(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
(1)请你写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
(2)分别取少量该废液和CaCl2溶液加入到两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做对比试验,结果两支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小红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3)你认为小红的实验 ③(填“能”或“不能”)证明她的猜想,理由是④。
(4)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 ⑤(填字母:A、石蕊试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 稀盐酸 )来代替酚酞试液,理由是⑥。
(5)若实验证明了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⑦,反应完成后过滤就可得到只含CaCl2一种溶质的溶液。
食盐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一同学用某种粗盐进行提纯实验,步骤如图所示。
请回答:
Ⅰ.步骤①和②的操作名称是(7);
Ⅱ.步骤④操作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这是为了防止(8)。
Ⅲ.猜想与验证:
猜想 |
验证方法 |
实验现象 |
结论 |
猜想1: 固体A中含CaCO3 |
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并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于试管口。 |
(9) |
猜想1成立 |
猜想2: 固体A中含BaCO3 |
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先滴入 (10),再滴入(11)溶液。 |
有气泡放出,无白色沉淀 |
(12) |
猜想3: 最后制得的NaCl晶体中还含有Na2SO4 |
取少量NaCl晶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再(13)。 |
(14) |
猜想3成立 |
Ⅳ. 鉴别NaCl和KNO3溶液的两种方法分别是(15);
(16)。
一包黑色粉末可能由氧化铜、木炭粉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探究其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选择以下部分装置进行实验。
Ⅰ.小亮用装置A 与E连接,关闭弹簧夹X,给排尽空气后的盛有黑色粉末的硬质玻璃管加热。一段时间后,若黑色粉末变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判断该黑色粉末的成分是 (10)(写化学式),写出产生上述现象时,玻璃管内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1);
若黑色粉末不变色,澄清石灰水也不变浑浊,则无法确定黑色粉末的成分。
为进一步确定其成分,小明帮助小亮又进行如下实验:他将干燥的氢气与A中的黑色粉末反应,并检验其产物。你认为他应选择的仪器装置以及连接顺序依次为 (12)(填字母代号),在给黑色固体加热前,应先通入氢气,目的是 (13)。
若实验现象为 (14),则黑色粉末的成分是氧化铜;若无上述实验现象则为木炭。
Ⅱ.除上述方法外,小强又设想出另一种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法:取少量粉末于试管中,再加入过量(15)试剂(填试剂名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对应的结论如下表所示(表中未列完所有情况),请你完成下表:
实验现象 |
结论 |
|
① |
有黑色不溶物,溶液呈蓝色 |
(16) |
② |
(17) |
只含木炭 |
③ |
(18) |
(19) |
氨气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
(1)请你从图甲中选择实验室用此方法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
(2)若用C装置收集氨气,则气体要从_______(填“a”或“b”)进入集气瓶。
(3)闻氨气时,在操作上应注意什么问题?
(4)图乙是利用氨气做的一个趣味实验(夹持设备已略去),烧瓶中装有干燥的氨气,胶头滴管中装有水,先关闭阀门,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内,然后打开阀门,请你描述烧瓶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6分)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为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两种物质
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能与空气中
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图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实验中获得了如下实验事实:
①A试管内的白磷燃烧;②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B试管内的红磷不燃烧。
[得出结论]结论1:依据上述实验事实(选填序号)可知:可燃物
燃烧需与氧气接触。
结论2:依据上述实验事实①③可知:可燃物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
[拓展延伸]若将A试管上带玻璃管的橡皮塞换成实心橡皮塞,在实验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是:;若去除A试管上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在实验中又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 。
[知识运用]我国的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面是一些与燃烧有关的成语的文学解释,请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解释以下成语的化学含义。
煽风点火:比喻煽动别人闹事。;
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