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出现了“用工荒”,一些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农民工。“用工荒”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材料一
我国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农民工需求很大。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巨大,中西部地区仍保持一段时间工资相对低廉的优势,一些东部企业逐渐向中西部扩张。随着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企业用工明显增加。
材料二
材料三 就“用工荒”问题,三位同学各抒己见。小张认为,“用工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一定程度上“慌”了企业,企业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小王认为。“用工荒”与劳动力价格太低有关,企业只要大大提高工资,“用工荒”就能迎刃而解,企业也没有什么可“慌”的。小周则认为,“用工荒”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只要让“看不见的手”继续发挥作用,“用工荒”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分别指出表1、图中的经济信息。
(2)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别评析三位同学的观点。
(3)面对“用工荒”,政府应如何履行其应有的职能?
近年来,我国“农民荒”现象越来越严重。所谓“农民荒”,就是从事种植业的合格劳动者(农民)的供给大幅减少。我国现在进城务工人员超过2.4亿,几乎都是农村劳动力中的“精英”。“农民荒”的蝴蝶效应:许多欠发达乡村在换届选举中都遇到或多或少的后备干部不足的问题;农民的利益、民主权利受到损害;我国每年撂荒的耕地有近3 000万亩,农田水利设施找不到人维护修整,新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迟迟无法进行;新观念和新技术的推广在农村失去渠道,农村的科技创新能力几乎归零。
结合材料,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为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提出建议。
材料一:据统计,在全球最大的300家传媒企业中,144家是美国企业,80家是欧洲企业,49家是日本企业,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媒体的90%。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 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什么现象?
(2)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中央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
材料一: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中部分行业的产值表
电影票房 |
新闻出版业 |
动漫产业 |
网络游戏 |
其它 |
100亿元 |
突破1万亿元 |
480亿元 |
349亿元 |
…… |
注: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都超过10%以上,美国等国家甚至超过20%。这个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等,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表中反映的经济信息。(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措施的理论依据。(10分)
2012年3月5日,泉州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会在泉州影剧院隆重举行。市领导在讲话中指出:今天的泉州,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城市、创造美好家园。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开展学雷锋活动,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唤起人们心中的爱心、善心、良心,让人性向善的光辉更加闪耀,让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就是要让为这个城市服务的所有人,像家庭成员那样,平等相待、友爱互助,热爱这个城市、维护这个城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我们的城市,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温馨、宜居宜业的“大家庭”。
请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阐述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必要性。
江苏省华西村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独特做法,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推行分田到户,华西村人根据本村人多地少,工业发达,集体家底厚的优势,搞起了“集体承包”——由30名种田能手承包了全村500多亩良田,富余劳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中去。90年代中期,华西人又依据国家对经济“抓大放小”的政策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对本村“抓大扶小”的改革思路,对关系华西村经济命脉的大企业抓住不放,将一些效益较差的小企业转给个人经营,对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予以资金扶持。面对华西村的巨大成功,华西人用“吃透两头”“两个一致”来形容他们的经验。“吃透两头”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两头一致”则是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
材料中“吃透两头”“两个一致”的辩证唯物论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