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的投资总额约为2800万元,到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为1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扩张了近8倍,各国纷纷扩大在华资本的所谓“法律”依据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马关条约》 |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导致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A.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
B.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能力 |
C.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
D.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 |
明朝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后,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发展轨道。导致中国与西方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轨道的最主要原因是:
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
B.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
C.人口压力过大 |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
清朝初年曾命令“无许片帆人海”;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其共同影响是:
A.妨碍海外市场开拓 | 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
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后果中不包括:
A.市场狭小 | B.资金短缺 |
C.劳动力缺乏 | D.原料不足 |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专制制度的衰落 |
C.西方文明的影响 | D.抑商政策的松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