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
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
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
温家宝在和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时,与学生挥毫相和: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这寄托了总理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对这八个字的正确理解是
A.既要实现社会价值,又要实现自我价值 |
B.既要树立崇高理想,又要投身社会实践 |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积累直接经验 |
D.既要改造客观世界,又要改造主观世界 |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这些说法表明
A.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
B.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
C.要集中力量解决特殊矛盾 |
D.要善于解决次要矛盾 |
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展出的“美人鱼”雕像,是根据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形象创作的。许多孩子都是读着安徒生童话长大的,但因为成长背景、生活习俗等差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形象。这表明
A.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
B.安徒生心中的“美人鱼”没有客观基础 |
C.对“美人鱼”认识的差异性源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
D.人们心中的“美人鱼”形象以“美人鱼”雕像为基础 |
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在循环经济链条中,没有废物,废物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一家企业的“废弃物”及副产品可能就是另一家企业的原料。这一材料给予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②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于人们的方向转化
③要走循环经济之路,把资源最大程度地综合利用起来
④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