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
①黎明,一缕晨曦透过窗子,用无数纤指拂醒四壁.我在阳光的抚摩下醒来,于是,一个翻身又撒出一串鸟的欢鸣。这世界真美好。一天,不,是一年、一生,就这样开始了。这是阳光的恩赐。
②阳光真好。所有的门窗都已经打开,阳光占据了每一个细微的地方。我把身上的每个细胞都打开,让阳光进入。阳光穿透了我,心被阳光俘虏了,于是心情也变得阳光了。阳光给我带来了最好的礼物,流动的柔和,无波的宁静。当阳光牵着宁静,走着猫步来到我的房间,我浮躁的心被阳光抚平了。
③沐浴着阳光,我想起了《圣经》中对阳光单纯至极的描述:“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仿佛一降临人间就看到了温煦的阳光。他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了世上。”是的,有了阳光就够了。仁慈的阳光每日每夜都在关爱着我们。即使星辰闪烁、月色朦胧,即使大雪纷飞、阴雨绵绵,阳光从来没有停止过普照我们。它把光芒藏在星辰和月华中送给我们,它把光芒藏在雪花和雨珠中送给我们。可是又有多少颗心能够感受到它呢?可是又有多少颗心能够为之感恩呢?阳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让人们贪婪的攫取,但却无法占有。阳光是一朵美轮美奂的花儿,无论你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无论你是先帝圣哲,还是凡夫俗子,它都不会只为你一个人绽放。阳光普照下的生活明净温暖,阳光普照下的生命灿烂如歌。
④在阳光下徜徉,捡拾关于阳光的碎片。冬天的阳光从云隙间筛下来,碎碎的、纯纯的,仿佛一伸手就能捧满满的一把。阳光洒落时,我们常常忘却冬天,温暖的阳光浅吟歌唱,和着生命的律动。“来!晒晒太阳!”在乡村,阳光最多的地方,聚集的人们也最多。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围墙,青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在倾听着什么。那是一块阳光照耀最多的地方。人们一边在阳光的温泉里沐浴,一边在阳光的河流里打捞明灭的往事。窃窃私语,谈一些奇奇怪怪咸咸淡淡的故事;交头接耳,谁家今年的收成最好,谁家的孩子谋取了显赫一家一族的荣耀……在这块离太阳最近最温暖的地方,人们饱餐着阳光的盛宴,把阳光紧紧地捂在怀里。即使有贫穷和黑暗,也会被阳光驱赶的一干二净。
⑤春天的阳光是彩色的,他濡染花朵,花儿姹紫嫣红;它润湿草儿,草儿一派绿色。夏天的阳光热烈坦荡,它慷慨资助花木,使它们蓬勃热烈地生长。秋天的阳光酿制出万种美味,清芬迷漫于空气之中,闻之则嗅到世界的馨香;甜蜜蕴涵于百果之内,品之则尝出人间滋味。
⑥阳光每天都在给我们输血,每天都在给我们补充营养。阳光永远是我们幸福的指向。随风蹁跹的落叶,纷纷飘舞的雪花,栖于花瓣上的蝴蝶……都是阳光送来的请柬。
⑦捡拾阳光的请柬,用一页页的阳光装订我的岁月。
(《捡拾阳光的请柬》)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当阳光牵着宁静,走着猫步来到我的房间,我浮躁的心被阳光抚平了。
(2)在这块离太阳最近最温暖的地方,人们饱餐着阳光的盛宴,把阳光紧紧地捂在怀里。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笔下的阳光具有哪些特点?
文中第四段有讲到在乡村,人们在阳光下谈故事,这一小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一段里提到“捡拾阳光的请柬”,什么是阳光的请柬?结合你的生活感悟,思考怎样才能捡拾到阳光的请柬。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其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即使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②故此,()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宽宥的;③()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④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无际的恒星,不了解其成因何在,更应予以谅解了。在文中空格处的关联词语依次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A.即便故此倘若因此况且因为 |
B.即便所以因为故此况且因为 |
C.即使所以倘若那么况且因为 |
D.即使故此倘若那么况且因为 |
概括划线部分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本段分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本节表达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小院吟》
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带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蓝。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了小凳,()到我的跟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的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文段表面写什么?实际上写什么?
文段抒发了什么感情?
第4段括号里应填的两个最恰当的词是()和( )。
第一自然段突出了小院的什么样特点?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
横线上的话写出了小院的什么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文中起承上启下的段落是第几自然段?
是什么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的?
①我们的毛发为什么会有颜色呢?毛发的色调主要由两种黑色素构成:真黑色素和类黑色素。真黑色素呈黑色或棕色,类黑色素呈黄色或红色。两者都是在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经一系列反应由酪氨酸生成的。两种黑色素的相对含量决定了毛发的颜色。
②人老了头发变灰白是一个生理过程。一根根头发就像一根根管子,其中充满了细胞和色素,细胞和色素之间的空隙全是液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越长越慢,黑色素细胞的活动开始减弱,酪氨酸酶促使的一系列反应逐渐缓慢。接着,生出的头发因含有的黑色素减少而变浅。头发中的液体也越来越少。最后,黑色素细胞完全停止生产黑色素,头发中的空隙全那为空气所充满,头发也就变白了。
③头发变白是毛发正常的老化,但是影响毛发变白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c遗传、疾病和精神因素也会使头发变白。在我国,头发早白具有家族集聚的特点,一个家庭的父母头发早白,其遗传基因使子女的头发十有八九也会早白。许多疾病会打破人体内原有的平衡,使内分泌紊乱,导致人过早地产生白发。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贫血、营养不艮等都可能使人头发变白。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而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有如民间传说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 (选自《科学画报》2005年第12期,有删改)请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2分)
文章第③段说“头发变白是毛发正常的老化”,这里为什么要强调是“正常”的?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4分)
答:班上一位同学才15岁就已经有不少白发,而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一头黑发。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分析她早生白发的原因。(4分)
答:
(1)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2)“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3)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发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4)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就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支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文段写了什么事情?
文中哪两个词语生动地描写出了“罗汉豆正旺相”?
文中横线上的句子写出了阿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文中可以看出,双喜具有什么品格?在这群孩子中他处于什么地位?
“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出了怎样的情趣?
带点的句子表现了孩子们的什么品格?
我的小学生活
(1)我上小学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说起来很遥远,几乎是一个空白,但有几件事,至今记忆犹新--
(2)先说打架。我生性是外温内热,平常少言寡语,对看不惯的事便要说便要骂,憋急了还会动拳头——一次姐姐被同学欺了,我不顾一切就去和他打架,谁赢谁输已经记不得了,甚至和我打架的同学叫什么名字也忘记了,只是后面的事是记得清清楚楚的:有人把我们打架的事报告给老师,和我同姓的老师把我叫去,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我骂了个狗血喷头,这还不算,他又用食指狠狠地在我头皮上锉,我头皮发胀发麻,疼得眼泪不住流了出来,可我没哭,更没有认错。
(3)再说逃学。夏天很热,太阳黄黄地晃眼,我就逃学,去稻田里掏螃蟹。那时候田里螃蟹很多,田埂边有蟹洞,只要看洞口的泥土颜色是不是新鲜就知道里面有没有螃蟹了,我钓鱼不行,掏螃蟹还是很得手的,没用多少时间,就掏了一串,怕也有十几只吧,然后就摆渡过了四叉河,走一个多小时,到泰南镇上玩,中午没饭吃,当然也不可能有零花钱,就拿一串螃蟹换两个烧饼,算是午餐。这事父母不知道,还以为我上学读书了,后来校长家访告了状,不过,父母并没有责备我,连一句话也没说,因为我念小学时的成绩一直很好。
(4)偷书看也是在小学的事。因为家贫,除了学校发的两本书,连一张纸片都没有,而我家的邻居是个地主,老太太嘴巴很啰嗦,老头比较严肃,却有一点书生气,他们的两个儿子是村里仅有的读书人,家里就有不少的古书,我在他家玩耍时看见,出于好奇,就拿(偷)了一本《列国志演义》回家看,小学的我居然也把这本书生吞活剥地啃完了,而且啃得津津有味,其实这也是我生平所看的第一本文学著作,我对文学的爱好就是从看这本书开始的。
(5)有了第一次偷书看的“乐趣”,后面就一发而不可收了。那时的农家孩子是不可能不干活的,我放学回家书包一丢就出门,主要是挑草沤肥什么的,所以也不可能在家里看书,晚上是早早就睡觉的,因为连煤油灯也是要节省了用的,可是对偷来的书又急不可耐地想看,便动了个坏主意——我的课桌很破很旧,桌面蛀蚀不堪,我就用小刀剐了一个洞,是上课时装着听课的样子,实际上在偷偷地看书,所幸的是老师始终没有发现这个秘密,也没有哪个同学打小报告。于是我在邻居家偷了一本看完了还回去,然后再偷一本——始终只拿一本,所以老先生一直没有发觉……
(6)小学的生活无疑是贫苦而单纯的,但并不觉得乏味,即便穷,也过得无忧无虑,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吧——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说起来既好笑又有些心酸:一次父亲给人家装豆饼(做肥料),我剥了一块啃了吃,那个香啊,至今还在口舌盘旋……根据上下文,推测一下第四段加点的两个词语的含义。
①生吞活剥:
②津津有味:本文围绕“我的小学”生活,选取了哪几件事来写?请加以概括。
第三段写到作者小时候逃学去掏螃蟹,家长为什么没有责备他?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说起来既好笑又有些心酸”,为什么“既好笑”,“又有些心酸?”
本文写到作者所看的第一本文学著作《列国志演义》引发了他的文学爱好。你还记得你读的第一本文学作品吗?书名是什么?你为什么会记得它?
作品名:
记得的原因:在回忆小时候的几件事里,重点写了“偷”书看书这件事。今天,我们已不需要“偷”书看了,假如作者此时来到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