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文明进步的文博资料
主题1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
材料: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
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问题:(1)依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表格。
信息内容 |
信息分析 |
土地交换在相关部门监督下完成 |
|
土地与玉璋以朋为单位进行交换 |
|
裘卫家族后人随葬物“五鼎八簋” |
|
青铜器内的铭文 |
可以用来研究西周中期的文字 |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
|
主题2 西方社会的法治文明
《拿破仑法典》现藏于卢浮宫博物馆。以下为《拿破仑法典》的摘录: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44条 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第545条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问题:(2)结合所学,指出上述条款所体现的原则。说明其思想和法律上的来源。
晚清以至民国,近代化交通在艰难中发展变化。试以邮传为例,简要说明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至1898年11月)
国名 |
在中国投资的铁路 |
共计 |
英国 |
2 800英里 |
6 420英里 |
俄国 |
1 530英里 |
|
德国 |
720英里 |
|
比利时 |
650英里 |
|
法国 |
420英里 |
|
美国 |
300英里 |
材料二到1911年,虽然全国铁路总长9 600多里,但其中8 900多里是由外国修建并控制.清政府自主修路仅660多里。到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 000里,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
请回答:
(1)根据两则材料,说明此时期的铁路修建有何特点,为什么?
(2)这种铁路修建方式产生了什么结果,并举一例说明?
(3)根据材料二,概述民国时期铁路修建的变化情况,简要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以服饰、饮食和住房为例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有何变化,并简要概括变化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帽有洋筒,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秋油,颜料之鲜明者曰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考,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陈作霖在《秉烛里谈》
材料二
穿西装带领结的男子辛亥年间,革命士兵剪辫子
西式点心开始出现在街头摊柜里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马克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趋势怎样?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三,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以现代化为中心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史学研究的方向之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的工业化,19世纪60年代一20世纪40年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上述经济上的工业化有哪些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