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主持编纂、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乱等为“十恶”重罪;专门增设“奸党”这一罪名;增设“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明律所特有的列罪条款。这些规定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 | B.朱元璋痛恨大臣结为“奸党” |
C.明朝成为一个法治化国家 | D.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得到了协调 |
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关于其共同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土改后农民分配土地农民踊跃报名入社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保护了农民利益 |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C.改变了土地所有权 | D.改变了经营方式 |
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阶段 |
民族工业状态 |
原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
短暂春天 |
列强放松侵略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
萧条 |
列强卷土重来 |
抗战时期 |
遭摧残 |
日本的经济掠夺 |
解放战争时期 |
陷入绝境 |
美国商品的涌入 |
A.近代民族工业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B.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国家独立是展开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
D.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种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A.反映了唐朝主要经济中心在豫皖地区 |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
C.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
D.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
下列经济现象在我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②冶金技术中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③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
④汉口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A.①②④③ | B.②③①④ | C.③①④② | D.②④③① |
关于二战后的国际形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以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
B.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经济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
C.1946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
D.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被多极化格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