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他们也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下列对所得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地点 植物 (种) |
地点A (山脚) |
地点B (山腰) |
地点C (山顶) |
地点 非生物因素 |
地点A (山脚) |
地点B (山腰) |
地点C (山顶) |
草 |
3 |
5 |
9 |
风速 |
低 |
高 |
高 |
蕨类 |
7 |
5 |
8 |
土壤湿度/% |
48 |
35 |
15 |
灌木 |
15 |
4 |
2 |
土壤的有机质/% |
6.5 |
3.8 |
2.5 |
松树 |
0 |
2 |
0 |
土壤深度/cm |
>300 |
≈100 |
<15 |
落叶树 |
20 |
5 |
0 |
土壤氨量/mgkg-1 |
9.4 |
4.5 |
2.3 |
A.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山脚(地点A)
B.如果遭遇山火,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土壤深度深、土壤湿度大
D.依据数据判断松树具有耐贫瘠、耐干旱、耐低温等特点
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
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会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 |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右图中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右图中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
A.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
B.环境阻力在d点之后出现,种群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
C.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还发生变化 |
D.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选在c点 |
右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a、b为两
种分裂方式的全过程,①~⑦表示其间的某些阶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图解的全程不会发生在精巢等生殖腺中 |
B.②的DNA含量是⑤的二倍 |
C.③和⑥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
D.使②和⑥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相同 |
下列有关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实验材料的数量、温度和时间都可能是实验的变量 |
B.各种实验中都必须设置空白对照组,确保单一变量 |
C.数据测量应力求精确,因而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
D.探究实验设计中,实验结果总是与提出的假设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