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空1分,共11分)完成下列与实验有关的题:
(1)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
试管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培养液体积(mL) |
10 |
5 |
10 |
5 |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
10 |
5 |
5 |
10 |
A.试管四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一的是否相同?
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是否相同?
C.试管二和试管四内的种群数量哪个先开始下降?
(2)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 由图1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 、
。
② 由图1的结果 (填“能”或“不能”)判断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为探究3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 种培养基。
③ 已知甲为生长素类似物,图2为其X、Y和Z三种浓度下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则:
a:X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 作用。
b:X浓度和Y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 ; X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 ; 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
(每空2分,共20分)回答下列有关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问题。
Ⅰ. 看图分析
(1)图1中分子Z的名称是_______。
(2)在暗反应中,CO2必须与RuBP(五碳化合物)结合,这是CO2被固定的第一步,RuBP可循环使用,使光合作用不断进行,但O2也可与RuBP结合,生成一个三碳化合物和一个二碳化合物,此二碳化合物不参与光合作用,图2为不同O2浓度下叶表面温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a.据图2,该植物在25℃、适宜光照、1.5%与21%的O2浓度下,每小时单位叶面积积累的葡萄糖的差值是_____mg。(相对分子质量:CO2-44,葡萄糖-180。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结合暗反应的过程,解释不同氧浓度下葡萄糖积累量产生差异的原因:________ ________。
b. 图2说明不同叶表面温度、不同氧浓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Ⅱ.试管苗的光合作用能力较弱,需要逐步适应外界环境才能往大田移栽。研究人员进行了“改变植物组织培养条件缩短试管苗适应过程”的实验,实验在适宜温度下进行,图甲和图乙表示其中的两个实验结果。
请回答:
(3)图甲的实验是在大气CO2浓度下进行的。据图分析,试管苗在不加蔗糖的培养中___和____更高。
(4)图乙是试管苗在密闭、无糖培养基条件下测得的24h内CO2浓度变化曲线。图中b-c段CO2浓度升高缓慢是因为________。若d点时打开培养瓶塞,试管苗的光合速率______。
(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知,采用无糖培养基、_____和_____可缩短试管苗的适应过程。
分析ATP与ADP相互转化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Pi代表磷酸,则B为____________,C为____________。
(2)E不是物质,在人和动物体内E1来自________,绿色植物体内则来自________和________。
(3)在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中,E2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命活动。(写出2项)
(4)A1和 A2相同吗?________。根据你的分析,它们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研究兔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写出实验思路,设计记录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的表格,并填入相应内容。
材料与用具:兔红细胞稀释液、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蒸馏水、试管、显微镜等。
(要求:答题时对NaCl溶液的具体配制、待观察装片的具体制作不作要求)
(1)实验思路:
①配制质量分数由低到,分别等量加入各支试管中。
②向上述各支试管中,放置一定时间。
③取兔红细胞稀释液和上述试管中的兔红细胞稀释液制作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红细胞形态的变化。
(2)设计一张表格,并将预期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填入该表中。
NaCl溶液的浓度 |
红细胞形态的变化 |
原因分析 |
① |
② |
红细胞吸水 |
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 |
③ |
④ |
⑤ |
皱缩,体积变小 |
⑥ |
请回答下列与实验有关的问题。
(1)若图①是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某视野中的图像,则要看清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____(“左”或“右”)移动。若图②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甲转换成乙,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的数目____。
(2)用根尖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过程,下列各项中:①培养基;②培养皿;③接种环;④根尖细胞;⑤实验操作者的双手;⑥三角锥形瓶。______(填编号)需要灭菌,__________(填编号)需要消毒。
(3)取甲、乙、丙、丁4支洁净的试管,按照下表中顺序依次加入有关物质并进行有关处理,回答下列问题:注:“+”表示加入物质或相关处理,“-”表示不加物质或不作处理.
I.用甲、乙试管做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实验,则乙试管中还应加入____,甲试管内的实验现象是____.乙试管内的实验现象是____。
II.用丙、丁试管做验证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则丁试管内应先后加入____(填序号)。
①碘液1滴 ②斐林试剂2 mL ③1%盐酸2mL ④1%NaOH 2mL ⑤浆糊3 mL
⑥蔗糖溶液3mL ⑦小麦淀粉酶滤液2mL ⑧清水2 mL
预计丙试管内的实验现象是____ ,丁试管内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Ⅰ.下图曲线A、B分别表示棉花、大豆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生长受到显著影响的植物是___________。
(2)图中的“a”点表示___________。如果以缺镁的全营养液培养棉花幼苗,则b点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
(3)在c点时,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
(4)当光照强度为g时,(棉花、大豆)______________积累有机物最多。
Ⅱ.取四株大小与长势一致的棉花幼苗,分别培养在盛有等量完全培养液的培养瓶中,并通入空气,装置如下图。
(1)若通过甲、乙两装置的实验证明Fe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乙装置作何改动_________________。
(2)若通过甲、丙两装置的实验证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方式是主动运输,丙装置作何改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通过甲、丁两装置的实验证明植物的地上部分为根提供有机物,丁装置作何改动________________。以上三组实验中,甲组都是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