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图一《洛神赋图》局部 图二《天王送子图》 图三《窦娥冤》 图四京剧《杨门女将》
| A.图一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反映了吸收外来文明的特征 |
| B.图二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风俗写意的特征 |
| C.图三作品作者是关汉卿,反映了多元一体的特征 |
| D.图四剧种在清朝同光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
|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虽是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但化学成就并不突出;虽然农业技术高度发达,但是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①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④注重以实验事实为根据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台湾某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 的主要因素是()
| A.专制制度 | B.“罢黜百家” | C.“三教合一” | D.程朱理学 |
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③带有深厚迷信思想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