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中国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国”,但在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被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
话本和明清小说兴起和繁荣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经济繁荣,为话本和小说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
B.通俗文学的发展 |
C.市民阶层兴起,为话本和小说兴起与繁荣提供了阶级基础 |
D.话本和小说通俗易懂 |
马克思在评价中国古代的一项科学发明时说,它“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一发明是
A.造纸术 | B.指南针 | C.印刷术 | D.火药 |
观察下图,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农政全书》利玛窦与徐光启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
C.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 |
D.西方民主思想开始在中国介绍并传播 |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享誉世界。从它们产生的过程来看,它们主要来自于
A.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 B.实践经验的总结 |
C.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 D.外国的传入 |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段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知德合一 | B.格物致知 |
C.致良知 | D.穷理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