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答记者问时说:“中国经济今年必须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走出一条光明的路子。这是很难实现的,但却必须实现,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二次探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我们必须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放在重要位置
②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
④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A.①④ | B.③④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一回拿破仑过AIPS山,说‘我比AIPS山还要高’,这何等雄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鲁迅先生的观点表明( )
①英雄造时势 ②时势造英雄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A.①②③ |
| B.①②④ |
| C.①③④ |
| D.②③④ |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
| A.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
|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 |
| C.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活动 |
| D.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
|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
|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
| 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 |
| 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
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经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 )
|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
| 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
| 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
| 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为( )
| A.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现代社会,坐在家里就可以什么都知道,实践的意义越来越小 |
| B.“秀才”虽然可以“不出门”就知道天下事,但却都是从书本上间接知道的,没经过亲身实践,理解不深 |
| 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得来的,“不出门”就知道“天下事”,根本不可能 |
| D.学习书本知识就够用了,根本不必亲自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