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默写 (10分)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年矣。 |
C.夹岸数百步,中无杂附,落英缤纷,芳草鲜美。渔人甚异之。 |
D.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
E.凤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F.吏禄三百石,岁月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 《陋室铭》)
②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 。 (《〈论语〉十则》)
③ ,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
④ 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⑤无意苦争春, 。(陆游《卜算子 咏梅》)
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说明:①题为必答题,2分。②题为加分题,2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①“花”在诗人的笔下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李清照在《醉花阴》中用“人比黄花瘦”抒写寂寞憔悴之情;杜甫在《春望》中用“ , ”抒发感时恨别之情。
②阳春三月,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勃勃生机,去欣赏《钱塘湖春行》中“ , ”的莺歌燕舞。
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名句。
品读经典,光亮人生。《论语》中的“三人行,(1)______”告诉我们要善于向他人学习;《诗经·蒹葭》中的“(2)______,______。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告诉我们追寻美的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3)______,______”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给我们以启迪和力量;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4)_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给我们以激励和鼓舞。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老骥伏枥,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④……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⑤无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⑥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⑦《饮酒(其五)》中,描写黄昏时分,群鸟归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⑧《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看到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江面开阔,不禁会联想到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__”。
(2)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意境雄浑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______,______”,他以“古仁人”为榜样,否定了被个人得失和环境变化所支配的情感。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蒹葭(蒹葭苍苍)》中“所谓伊人,______”两句,有人翻译为“美丽的姑娘啊,她在对岸”。
(2)真挚的情谊不会因空间阻隔而改变。毕业前夕,我们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______,______”赠别。
(3)刘禹锡《陋室铭》开头四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______,______”,用类比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文章主旨。
(4)古人常以仰观俯察视角描绘自然风光,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一碧万顷”。
(5)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结尾“______,______”两句,用浪漫想象表达词人的追求。
默写古诗文。
(1)蒹葭苍苍,______。(《诗经》)
(2)高峰入云,______。两岸石壁,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5)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请将杜甫《望岳》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上联: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
下联:______,人奚足算哉
(7)有些房屋取名源自古诗文,如“致远堂”出自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人境庐”出自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______, 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