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每周评论》指出:“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直接解决”的主要表现是
A.新文化运动 | B.实业救国运动 |
C.国民大革命 | D.护国运动 |
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
D.利用山川走势制约地方势力 |
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了三组镜头,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 B.秦、唐、明 |
C.秦、元、清 | D.汉、宋、明 |
“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这段文字应出自
A.“太初历” | B.《农政全书》 |
C.《天工开物》 | D.《梦溪笔谈》 |
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便是人欲”。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心即理也 | B.反对人的各种欲望 |
C.理是万物本原 | D.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
北宋时期的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这首诗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的
A.农田水利法 | B.青苗法 | C.方田均税法 | D.募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