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6—48题。图中三条以运输煤炭为主的铁路干线中,由北向南依次是
A.大秦线、神黄线、胶济线 |
B.大秦线、神黄线、焦(作)日(照)线 |
C.神黄线、焦(作)日(照)线,胶济线 |
D.神黄线、大秦线、焦(作)日(照)线 |
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及其解决措施是
A.水—南水北调 | B.天然气—西气东输 |
C.电—西电东送 | D.煤—西煤东运 |
关于山西省煤炭基地建设,叙述正确的是
①把山西省建成能源基地的优越条件是煤炭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适中
②有利因素之一是交通发达,水资源丰富
③新建铁路大秦线,目的是为了增加煤的外运量
④扩大煤田面积,提高煤炭的开采量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①④ |
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四月、七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约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两得。据此完成下列各题。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A.四月、七月 | B.四月 | C.七月 | D.十一月 |
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分解者 | B.缺少枯枝落叶 | C.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 | D.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 |
规模宏大、举世瞩目的跨世纪特大型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据此回答下列各题:长江三峡水电站巨大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
①缓解华中、华北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②产生的电能可创造巨大的价值
③以清洁的水电替代火电,可大量减少火力发电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水和废渣
④可防御长江中下游地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在航运上的突出意义表现在
①使川江河道加宽、加深,增加了航运能力
②淹没险滩,使水流趋缓,提高了航运的安全性
③可根本上改变整个长江河段的航运条件
④上游能增加运输吨位,降低运输成本,真正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我国为了改善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据此回答下列各题:“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A.净化空气 | B.美化环境 | C.涵养水源 | D.防风固沙 |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
湿地与森林、海洋被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分析下列各题: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①纳木错②滩涂③黄河④渤海⑤水稻田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③⑤ |
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 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 D.大片湿地改为鱼塘 |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
强沙尘暴次数 |
5 |
8 |
13 |
14 |
23 |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
1560 |
2100 |
2460 |
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最可能是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地区 |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
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草地 |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
当我国北方频繁出现沙尘暴天气时
A.我国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台风侵袭 | B.正是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沼气的最佳时期 |
C.地球公转速度正是一年中最慢的季节 | D.珠江水位开始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