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将季风区因地质环境特殊,又缺少水利设施而存留不住水的现象,称为工程性缺水。据此完 成8~9题。下列地区中,工程性缺水最严重的是
A.华北平原 | B.云贵高原 | C.河西走廊 | D.四川盆地 |
缓解当地“工程性缺水”的最有效措施是
A.跨流域调水 | B.修建水库 | C.人工降雨 | D.植树造林 |
读江西省某山区县1970~2000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回答7-8题。
年 份(年) |
森林覆盖率(%) |
耕地面积(km2) |
年降水量(mm) |
气温年较差(℃) |
河水含沙量(%) |
粮食总产量(万吨) |
人口(万人) |
1970 |
39.7 |
100.6 |
1560 |
18 |
1.3 |
9.9 |
41.5 |
2000 |
20 |
132.8 |
1080 |
25 |
3.8 |
12.5 |
62.8 |
从1970年至2000年,下列各项统计数据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森林覆盖率 | B.河水含沙量 | C.人均耕地面积 | D.人均粮食产量 |
造成该地30年中粮食单产变化的原因是
A.耕地面积增加 | B.人口增长加快 |
C.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 | D.农业科技发展 |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人类社会由原始文明时代向农业文明时代转变,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 )
A.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食物 |
B.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提高 |
C.国家独立与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
D.全球气候的变化更适合人类生存 |
图中四个阶段中,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和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时代分别是( )
A.原始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
B.环境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
C.环境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 |
D.工业文明时代、环境文明时代 |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示意图(图1)”,回答2-4题。甲区的自然景观与乙区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
B.乙区日照时间长,积温低 |
C.乙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 |
D.甲区全年气温低、光照时数少 |
对乙自然区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
B.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 |
C.热量丰富 |
D.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
丙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 |
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区域是在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地区,有明显的界限 |
B.区域是自然生成的,以自然的山脉和河流为界 |
C.区域可以有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
D.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因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差异不大 |
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
A.经济增长为主 | B.经济发展居第一位 |
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D.自然资源合理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