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五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的“听觉”
陆勇强
她是个聋子。28岁那年,工厂里一次意外爆炸,让她失去了听力。那一年,她的儿子才三岁。
她和儿子一起上街,儿子看到身后有车急驰过来,说:“妈妈后面有车。”她没听到。她看着孩子的口型问:“你是在叫妈妈吗?”一个人在人生半途失去听力的人是可怜的,她要比那些天上失聪的残疾人更痛苦。她整日以泪洗面。
是的,失去听力给她和她的家庭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用自鸣壶烧开水,她听不到。水烧干了,最后电线引起自燃,她闻到了焦味,冲到厨房,冰箱、电饭煲、微波炉全毁了。
她的丈夫和儿子晚上出去溜达,丈夫忘了带钥匙,回来后他们不断的敲门,可是她听不到。整整一个小时,她的丈夫和儿子就站在门外,期待着她能开门。他们想住到亲戚家去,但又怕她担心,父子俩只好坐在楼梯口。当她打开门,看到丈夫抱着儿子睡在楼梯口,她“哇”地一声哭了。
不久,她平静地提出了离婚,丈夫朝她摆摆手,自己又摇摇头,然后又指一指儿子的房间。她的泪就下来了。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她的语言能力慢慢丧失。因为长期失去听力,许多发音开始变异,她无法再说一句完整的话,许多含糊不清的语句只能依靠猜测才能意会。
她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聋子。这个世界太喧嚣,但是她却听不到。
一个春日,她陪儿子到僻静的江滨画素描,儿子口渴了,她离开儿子买饮料。
这之后的许多事让人们奇怪。一个远处钓鱼的老者在喊:“有个孩子落水了快救命!”只见一个拿着可乐的女人突然舍了手中的饮料,飞奔向江滨。她蹦跑的的速度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因为她蹦跑的速度太快了,她的一只鞋也跑飞了,然后她跃入江中,把那个不断沉浮的孩子脱了起来。
落水的是她的儿子,幸亏她能“听到”。
但是,她却是个聋子。围观的人后来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一个聋子怎么能听到有人在喊“救命”?孩子落水的时候,有人在散步,有人在骑车,他们都没有听到,但一个百米之处的聋子却听到了。
现在,如果有人说耳朵是唯一的听觉器官,我不信。除了耳朵,我们身体上的所有器官都会产生“听觉”。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失去听力给“她”和“她的家庭带来了那些灾难性的后果。
. 文章三次写到母亲的哭声和流泪,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倒数第三段说“幸亏她能‘听到’为什么带引号?谈谈你的理解。
.请为文章最后补写一句话,使前后意思连贯起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做自己的预言家
(1)回顾成长的岁月,有三件事情神奇中又有点冥冥注定,每当想起来的那一刹那,就会令我汗毛竖立、鸡皮疙瘩骤起,不得不对宇宙与自我之间的互动,油然而生敬意!其中,两件是好事,一件是遗憾的事。
(2)几年前,住家过于老旧需要重新装潢,我在整理珍藏多年的书籍时,在自己高中二年级的国文课本最后一页,发现我在联考之前密密麻麻重复写下100次的预言:“我会考上国立政治大学;我会考上国立政治大学……”
(3)当时,我的功课并不是顶尖的,每个学期在班上的排名大约第10名到第20名,模拟考的成绩时好时坏,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全校第40名,加上高中联考时曾遭受重挫,对升学一直没有信心,唯一能凭借的信念只是不断用功苦读。我是不懂读书方法,只会死读书的那种小孩,在事倍功半的情况下,能如愿考上国立政治大学,实在是一个奇迹。
(4)而更令自己觉得神奇的是:我几乎忘记了自己曾经如此认真地写下对命运的预言:“我会考上国立政治大学。”只是冥冥中的一种信念的力量在催促着我用功而已。
(5)事后,跟朋友聊起,他们都笑说:“如果当年你写的是‘我会考上国立台湾大学。’也许命运又会不同。”
(6)我同意他们的说法,也因此得到一个经验——要做梦,就做大梦,只要你意志坚定,并付诸行动,美梦就会成真。
(7)第二次神奇的经验,发生在刚踏入社会工作的第五年。当时我转战于不同的职场,做了几份自己很喜欢、但别人并不看好的工作。有一位十分关心我的长辈特别约我用餐,想要了解我为什么跳槽工作,还在百忙之中为杂志撰写专栏。
(8)记得那是个冬日的午后,阳光暖暖地洒在他的身后,我面对他,很 A地说:“我要成为一个快乐多职人。”
(9)他的笑容中,带着几许 B。在传统的观念里,这简直就是“不务正业”。
(10)十几年后,再碰到这位长辈,他依然记得那个午后的对话,不过他的笑容里多了些许 C,他说:“没想到所有的‘不务正业’都变成你的‘正业’。
(11)其实当年对他说“我要成为一个快乐多职人”时,只是一个概念,心中也没有多大的把握,后来能够美梦成真,的确要感谢很多人的帮忙。
(12)第三件事,想起来就只有遗憾了。母亲被高血压、肾脏等慢性病缠身多年,又有家族遗传性的糖尿病,我常担心她的病情恶化,或可能导致中风。虽然也曾多次提醒她要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多做运动。但我一忙,也就没有每天特别留意她的状况,倒是经常悲观地想起:“万一她意外中风时,我要怎么处理?”
(13)几年前,当母亲在菜市场因为脑血管破裂而昏到,我被通知前往抢救时,心里升起一个念头:“我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14)经过急救后,母亲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幸好有父亲陪伴她接受长期的治疗与康复,病情在医生的掌握之中。每当我看见父亲扶着母亲颤巍巍走路的样子,我十分后悔当时有那个“万一她意外中风时,我要怎么处理”的坏念头,更遗憾的是,我既然有过这种坏念头,为什么没有适时预防它发生。
(15)这些经验带给我很大的启示:除非天灾,否则生命没有意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预言家!信念的力量,往往可以跨越现实的阻碍,结合所有对你有利的条件,构成一个神奇莫测的磁场。
(16)只要你愿意立定志向,努力付诸行动——
(17);
(18)噩梦可以避免,它是最值得警惕的“寓言”。
(19)作家保罗·科贺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书中说:“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你的忙。”文中A、B、C三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肯定恭谨诧异B.诧异恭谨肯定
C.恭谨诧异肯定 D.诧异肯定恭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第(7)段画线句子中,划线词“转战”若改为“辗转”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三件“遗憾”的事?
第(17)段是与(18)段的并列的段落,请你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仿写在原文中。
作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能及时记录并表达我们读书的收获。或写下感悟理解,或生发联想想象,或赏析表达特色,或进行质疑问难。请从文中任选一处作批注。
选句:
批注:生活中你有与作者类似的经历吗?请举出一例(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如果没有,古今中外名人的类似故事也可以。
阅读《小院吟》,回答文后问题
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带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蓝。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了小凳,()到我的跟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的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文段表面写什么?实际上写什么?
文段抒发了什么感情?
第4段括号里应填的两个最恰当的词是()和( )。
第一自然段突出了小院的什么样特点?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
横线上的话写出了小院的什么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文中起承上启下的段落是第几自然段?
是什么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的?
阅读《中国皮影戏》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中国皮影戏
易 树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7年第2期 有删改)文章在点明皮影戏的本质特征后,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 ——皮影制作—— ——广泛流传。
文章引用《汉书》记载的爱情故事,其作用有二:一是 ,二是 。
阅读文中画线句,说说加点词“之一”不能删去的原因。
山西省孝义市的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结合上文内容,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概括说明孝义皮影戏的特点。
材料一: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戏起源于战国。
材料二: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
材料三:孝义皮影戏的剧目很多,现收藏有200余本。
孝义皮影戏的特点: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1)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2)“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3)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发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4)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就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支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文段写了什么事情?
文中哪两个词语生动地描写出了“罗汉豆正旺相”?
文中横线上的句子写出了阿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文中可以看出,双喜具有什么品格?在这群孩子中他处于什么地位?
“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出了怎样的情趣?
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表现了孩子们的什么品格?
美丽乌龟
我见过一只非常美丽的乌龟,它的壳和头都是翠绿色的,在翠绿色的壳上有着深咖啡色的花纹。它的背高高地隆起,就好像是一个篮球的半圆,弧线优美光滑,一点也不像一般的乌龟那样扁平。最奇特的是那乌龟的嘴很大,两边的线条翘起,像是一直在微笑;眼睛炯炯有神,直直地对人注视,一眨也不眨。
是在一位朋友的画室里看见那美丽的乌龟的。我对朋友说:“这辈子没见过如此美丽的乌龟,可惜没带相机,下次一定要来帮它照几张相。”
朋友向我谈起这只乌龟的神奇,他在巴西旅游时,第一眼看见就爱不忍释,因为没想到世界上竟有这样美的乌龟,于是百般恳请,出了高价才从原主人处购得。但是,这用双手才能环抱的大乌龟,重达30公斤,怎么带回来呢?通过了动物进出口的种种检验,才从海运将它用货箱托运了回来。
“巴西到台湾的货轮开了三个月才到,我心想:万一它死掉了,就留着做标本。没想到开箱的时候,它还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张开,吓了我一大跳。”朋友说。
过了一个月,我去看朋友,带了相机想去拍那只美丽的乌龟。万万没想到的是,朋友说:“乌龟死了,这是它的壳,我留下来做纪念。”
航行过万里,在木箱里靠着一息都能存活的乌龟,怎么会死呢?
朋友说:“我到南部去开展览,离开一个星期,想想不能每天喂它,离开的时候放了三把熟透的香蕉,回来后少了一把,乌龟却死了。后来找了一位兽医来看,他说乌龟是撑死的,它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气吃了。”
我和朋友抚摸着巴西龟留下的壳,内心感慨不已。在极度的黑暗中在饥寒交迫中还能存活的乌龟,在翠绿的花园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了,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哪!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洁说明本文的写法。(10字以内)
从情节梳理的角度,概括本文中的故事。(20字以内)
从表达目的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评析。
本文以小见大,通过一只巴西乌龟的故事来表达作者对的感悟。从构思技巧的角度,在文中找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一个句子。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说本文中的“对比”。(至少说出两处)
从“忧患与安乐”的角度,写一句话表达你读了乌龟的故事之后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