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师老马与蚁》,完成下面题目。(11分)
老马与蚁  韩非子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师:学习。②管仲:夷吾,春秋时任齐桓公的相国,著名政治家。③隰(xí)朋:齐桓公时期的左相。④桓公:即齐桓公,名小白,齐国国君,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⑤孤竹:国名,在今河北省东部卢龙县一带。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春往冬(      )             掘地遂得水(      )
“以管仲之圣”中的“以”与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     )(2分)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B.岁以大穰 C.可以为师矣 D.以丛草为林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1分)
老马之智可用也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小题。(15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且置土石 无陇断焉
B.惧不已 如土石何
C.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
D.操蛇之神闻于帝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甚矣,汝之不惠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凡公①与州②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③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④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⑥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⑦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注释:①公,指欧阳修。②州:滁州。③丰乐:丰乐亭。④醒心:醒心亭。⑤酒然:惊奇的样子。⑥优游而无为:宽大化民,不用刑罚。⑦夷狄:泛指边远地区的民族。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醉翁/之意不在/酒
C.或/醉且劳矣 D.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饮少辄醉()(2)而乐亦无穷也。()
(3)使目新乎其所睹()(4)所以然而为名()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用自己的话概括“醒心亭”得名的原因。(2分)

由“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公之作乐,吾能言之”中的两个“乐”,可以看出欧阳修是怎样的人?

古人在生活不如意的时候,往往寄情山水。你能从文中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解释加点的词:
(1)之哭也: (2)政猛于虎也:
翻译句子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
无与为乐者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湖中人鸟声绝④下船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遂至承天寺张怀民②未果,病终
B.①天水②未复有能其奇者
C.①日更定矣②问今何世
D.①湖中人鸟声绝②空谷传响,哀转久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甲乙两文都对景物进行了描写,甲文借景抒情,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乙文写景采用的是的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了景物的形与神。

文言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
【注释】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
①可爱者甚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竹本④故君子人多之为庭实焉。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竹似贤,何哉?
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