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几次与历史失之交臂
杨芳
⑴拍动画片《大闹天宫》那一年,万籁鸣已经60岁了。
⑵此前,他开创了中国动画史上的若干个第一:第一部动画片《纸人捣乱记》,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⑶然而真正让万籁鸣魂牵梦绕的动画形象,是《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20年前,如果不是电影商毁约,这一形象恐怕早已被搬上了银幕。正当他四处奔波筹措资金之时,美国人沃尔特·迪斯尼推出的《白雪公主》风靡了世界。“哀莫大于心死。”深深绝望之中,他移居香港,只落得当布景设计的境况。
⑷直至195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厂”)邀请万籁鸣担任艺术顾问,他才重拾生疏的画笔。五年后,厂长找到他,商议拍摄那部搁置在他心头已经太久的《大闹天宫》,对此,担当总导演的万籁鸣又说出一句话:“喜莫过于 得偿。”
⑸让国画像电影一样“动”起来,是万籁鸣毕生追求的目标。20岁那年,这位商务印书馆的插画师,在上海城隍庙头一次看到西洋镜。这个投枚铜板就能看到活动图片的黑匣子,一下激发了他创作动画片的灵感。为了弄明白其中的原理,万籁鸣特意写信给美国知名的动画公司,但一直没有回音。于是,他和两个兄弟在弄堂租了间7平方米的房子做实验。每到夜晚,厨房的煤炉被搬走、窗帘拉上后,狭小的屋子就变成了暗房。
⑹从编剧、导演、造型,再到拍摄、冲洗、放映,全是自己动手。1926年,这间小屋里诞生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纸人捣乱记》。而从那一刻,到《大闹天宫》被搬上银幕,中间相隔了37年之久。
⑺《大闹天宫》至今被奉为国产动画片经典,从筹拍到制作完成足足用了4年,仅剧本就耗费了万籁鸣半年多时间,手工绘制用了两年多时间。其中光是“美猴王”的形象,中途就变了无数次“脸”。为了寻找片中诸多神仙的原型,他特意派人上京“求神”。京城大大小小的庙宇,没有一处没留下过剧组人员考察的足迹。
⑻有时为设计一个动作想得入神,年过六旬的万籁鸣,会顺手抄起一根梢棒,在厂院里和年轻人挥舞起来。一次不慎掉入水池,他乐呵呵地站起来然后郑重其事地叮嘱年轻人:“谁也不要告诉我老伴儿,我裤子湿了。”试映那天,听着铿锵的锣鼓,看着腾云驾雾的孙大圣,这位64岁的老人激动地哭了:“孙悟空,我们终于见面了!”
⑼这部长达70分钟的动画片上映后,立刻引起国内外轰动。法国《世界报》称其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而这一点恰是“迪斯尼所做不到的”。即使在今天,该片每年的发行量仍居上美厂前三名的行列。
⑽及至上世纪80年代,万籁鸣已经是一位垂垂老者。此时,铁臂阿童木正在国内风靡。一日,日本动画始祖手冢治虫来华访问,唯一的要求是拜见万籁鸣。他坦承,铁臂阿童木是受了“孙悟空”的启发后创造的。见面那天,万籁鸣画下孙悟空,和手冢治虫笔下的阿童木紧紧贴在一起,时人照相留影。眼下,当日本动画形象飘满中国的大街小巷时,这幅照片静静地挂在上美厂的会客厅里。
⑾一位研究者也唏嘘不已:“中国动画片早已迷失在飞速发展的动画技术中,万籁鸣那辈人那种民族化传统不会再有人延续了。”、根据上下文,在第四段横线处填入 最恰当。
A.希望 | B.夙愿 | C.心愿 | D.渴望 |
、第八段万籁鸣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笑一哭令人印象深刻,这属于 描写,对内容、结构所起的作用是:
、第五、六两段在文中的记叙顺序是 。其主要内容是: 作用是:
、阅读全文后,有人认为万籁鸣恰如文章标题几次与历史失之交臂,但也有人认为恰恰相反。请分别举出文中一例,来支持各自的观点。
认为万籁鸣与历史失之交臂:
不认可他与历史失之交臂: 、后人为离世的万籁鸣设计了这样一个墓碑:“墓碑是一卷展开的胶片,云雾缭绕的花果山中跃出孙悟空。这位大圣,手持金箍棒,眺望着远方”你认为合适吗?说说你的理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 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我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概括选文所表现的“我”看社戏前的情感变化。
→ → → 文段主要描写的人物是双喜。请从描写双喜的细节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有人认为本文花费笔墨写双喜和文章的“情节”、“主旨”无关,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
阅读《燃烧的月亮》,完成后面小题。(1 7分)
燃烧的月亮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是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加它身上几声骂。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该亏的时候则亏。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所以冬日赏月,要立在窗前。看着月光停泊在雪地后焕发出的奇异光芒,你会想: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侣啊。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春天,一个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聚在一起,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饭后回到自己的住处,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我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我的身心无比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树木好像一夜之间回春了。
⑤再回到床上时,虽然我接着睡了,可是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⑥第二天彻底醒过来,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都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⑦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撩拨”是挑逗的意思。请结合文章第②节内容,说说这个词的表达作用。
文章浓墨重彩地写春冬之交酒后的一次赏月过程,极具诗情画意。请分条概括。
文章善于使用衬托的手法,从而使文章充满变化的生趣。请指出其中两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章是诗意和哲理完美的结合,在清新秀丽的文字闻,在唯美的画面之中,不时流露出耐人寻味的哲理。本文告诉了我们哪些生活道理?
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贾平凹的《月迹》也是出色的赏月文章。结合下面的选文,说说这两篇文章语言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月迹》: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燃烧的月亮》: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
阅读培根《论求知》(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②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③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④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⑤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⑥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文章第②段划线句“否则一本好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作者想阐述怎样的道理?
请说一说第⑥段中“同样”前后,各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文章从几个方面论述“求知”及其具体内涵的?请予以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柔软的父亲
清晨,经过小区的池塘时,见到一个穿着黑西装的中年壮汉,扒在雨后潮湿的木阑干上,执着一根简易的木勺费力地在水面上舀些什么。
原以为是小区的清洁工,走近一看,不是。不会有清洁工穿一身休闲西装来工作的。这人约莫四十岁,面孔,身材,都带着北方人的轮廓,显得很硬朗。他另一只手上提着的东西,透露了他的目的。
那是一次性塑料袋,灌了点水,里面游弋着一只黑蝌蚪。
这时,另一位好奇的老头儿也背着手凑了过来,观摩几秒钟后,开始给他提意见,“这哪有蝌蚪哟,还早哩……”男子唯唯听着,也不辩解,还是兢兢业业地沿着阑干逡巡。
其实我很想告诉他,在小区隔壁的西南政法大学,有一块大水塘,那里已经是蝌蚪成群了。上周我就带着孩子去过,孩子第一回见到那么多黑溜溜的蝌蚪,欢喜得不得了。但由于天生不善与陌生人搭讪,我竟没说。
出小区很久,我还在想,这个粗粝的男人适才捕捉蝌蚪的那种神情,看起来竟是如此“柔软”。我当然也猜得出来,这位显然并不擅长捕捉蝌蚪的男人,之所以出现在池塘边,必然是为了某个孩子而来。准确地说,为了孩子的愿望而来,为了让孩子的惊喜而来。没有喧哗,没有铺张,甚至于笨拙,但这就是父亲啊。父亲大多就是这样的。
他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
我读初中一年级时,有一位耍得十分要好的同学。我经常去他家玩,很恣肆,但只要他父亲一回家,我就不自觉收敛了。他是一位拳师,满脸横肉,彪悍异常,我心底十分怕他,从不敢正眼看他。然而,有一天,这种感觉被彻底改变了。那是在初夏,我在同学家耍到很晚,干脆留夜。至半夜酣然大睡时,一只手那是一只非常粗糙和粗壮的手掌把我跟同学从蚊帐里轻轻摇醒,我们半昧半醒睁开眼睛,一只手朝我们眼前伸了过来,就像变魔术那样,一个透明的玻璃瓶被放进了漆黑的蚊帐里,亮晶晶的,闪闪烁烁的全是飞舞的萤火虫。
从此,我知道了,拳师跟我所见过的另一些父亲并无区别,在那令人畏惧的外貌下面,其实也藏有一颗慈爱而且浪漫的心,那是父亲的柔软之处。
年少时,当我们提起父亲,总是觉得这是一个坚硬的词。抑或是一个沉默的形象,因为他们总是话不多,总是让你惧怕,让你觉得难以接近。
我跟父亲就是如此,从不交流。记得十岁那年的一个黄昏,父亲在后门口为我洗澡,他的手搓在我身上,就像砂纸摩擦在我皮肤上,我极力地压抑着,才能不让自己叫出声,不让眼泪流出来,而疼痛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被邻居们笑嘻嘻地围观,才是我当时最痛苦的遭遇。但我没有告诉他这些,一直到四年前他去世,他也不知道我对一件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我们之间总是缺乏一种通道。
很多年来,我总认为自己没有享受过“父爱”。然而,当他离世,当我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的父亲,我终于也明白,原来我不是没有得到过爱,而是那时的我根本理解不了父亲的表白总是很隐晦,隐晦得让你无从察觉。
就像那个让我羞耻的黄昏,也许他可能早已预知到,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给我洗澡,所以他把全部的不知其来的愠怒和酸楚都积聚在了手掌里。
那一种疼痛,现在想来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柔软。(选自《读者》2015年第11期)文章中“父亲的柔软”表现在哪几件事情上?题目中“柔软”一词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男子唯唯听着,也不辩解,还是兢兢业业地沿着阑干逡巡。(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他把全部的不知其来的愠怒和酸楚都积聚在了手掌里。(如何理解“愠怒和酸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人总认为自己没有享受过“父爱”,读了文章,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大多就是这样的”,这不禁使我们想起朱自清的父亲,结合下面句子,分析散文大家朱自清是怎样刻画出父亲“这样”的特点?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3)他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孤独与幸福
①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社交生活的坏处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②世间怕有无数称己为幸福的人,却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孤独的人。“幸福”的人往往开朗、健谈、善于社交;孤独,似乎注定只是一个与阴暗、不幸甚至畸形的人生态度所相伴的名词。事实上真正的孤独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的觉醒,是布鲁诺被烧死前大声疾呼“未来的人们会了解我„„”的信念,是无法选择“出世”苏轼的清高。
③孤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幸福的前提。
④孤独就是走出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卸除了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泊。当庄子头也不回地边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相时,我们体会到的是孤独。世事纷乱,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尽其才,惟独庄子安然身外。这种孤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豁达与淡然。但庄子又是幸福的,他的一次平静的拒绝,带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独,换来的却是一座矗立在无数文人志士心目中的高标。
⑤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⑥物质的充裕,人心的浮躁,更多的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势利化,幸福感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孔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论语》中的睿语无一不是孤独困顿的孔仲尼的自我反省。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才会远离喧嚣、芜杂,看到自己内心,保持一份坦然与淡定,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⑦孤独要求我们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它是享受到幸福的方法。
⑧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开拓一份属于自己的孤独的小天地。做许多你想做的事情,展开你曾被限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再为庸人俗事所扰。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在诗集《灾难的岁月》中抒写“夜坐听风,夜眠听雨”的孤独而寂寞,这种孤独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让他悟到“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远离现实,你的处境是孤独的,然而你的内心却是宁静而充实的,你的心不再因孤独而哭泣,反而因孤独而折射出幸福的光芒。
⑨面对现实,当今的年轻一代作为独生子女,无疑常有一种孤独的心理,他们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愤青”。有些年轻人以上网玩游戏为幸福,以打架滋事为快乐,更有甚者以吸毒杀人为荣。他们因为孤独而丧失了对幸福的感受,继而心态失衡,无处宣泄,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⑩所以正视孤独,享受幸福吧!这种孤独不是消极遁世、自我封闭,而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一种旷达的孤独,伟大的孤独。正视孤独不仅是一种哲理的思辨,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是对真正幸福的一种追求。 文章开头引用叔本华的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文章①至⑧节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⑨节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完短文,你对什么是“孤独”及其作用有哪些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