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中共二大的分析
| A.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
| B.认识到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
| C.提出发动工人运动是当前工作的中心 |
| D.提出了发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基本方针 |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 B.本质为恶 |
| C.非善非恶 | D.本善习远 |
“今窃以为其当与不当,可内反于心而定也。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察身以知天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 B.意为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
| C.意为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 |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
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 A.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 D.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
|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
|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
|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余姚六仓志·风俗》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缭农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而公婆对此“嫁妆”不仅不觉得晦气,还很高兴,觉得亲家想得周到,体贴女儿。材料所涉习俗反映了( )
| A.“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
| B.“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
| C.“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 |
| D.“惠帝四年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