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选文《翻过那道墙》,完成小题。
翻过那道墙
文/祝师基
那年,园子的李子刚刚成熟。我就背着父母偷偷溜进去摘着啃。父亲发现了,把园子门上了锁。
那时候,我只有七八岁,特别馋,常盯着高墙围住的李树挪不动脚步,李子的香味实在诱人。我多次让父亲打开门,父亲总是摆手。
有一天傍晚,我围着父亲身前身后,一遍一遍地不停地央求,摘几个李子。父亲仔细打量了我好久,才指着高高的园子墙说:“想吃李子,你就翻过墙,自己去摘。”我欢喜地跑到墙根儿,试了试,墙太高过不去。我乞求地望着父亲。父亲慢慢摇着头,眼睛向四周巡视。我灵机一动,找来几块砖垫在脚下使劲向上蹿,还是上不去。寻来一小木墩搭上砖,刚一踏上双脚,哗哗、吭哧,木墩倒了,我栽了个跟头。喘着粗气,带着哭脸,我瞅父亲。父亲不理不睬,只顾嘿嘿地笑。我急了,挣扎着爬起来,飞快地跑进屋,搬出一把椅子。踩着椅子,我登上了墙。蹲在墙顶,我浑身发抖,不敢往下跳。这时,母亲惊讶地向我扑来,父亲拉住她,大声喊:“没事!跳!跳!”在父亲的鼓励、威迫下,我翻过了那道墙,摘到了甜甜的李子。父亲轻轻抚摸我的头,一字一字地说:“孩子,记住!你翻过了墙,吃到了李子。好样的!”当时,我不明白父亲说这些话的意思,只知道终于吃到渴望已久的李子,又得到父亲的夸奖,心里美美的,十分得意。
翻过那道墙,摘到李子的事,我渐渐地淡忘了。直到读高二,我因感到升学无望,告诉家里想退学的念头。父亲来信又重新提起。
父亲上过私塾,总给我写很长的信。这次写得很短,结尾用特大字写道:七岁时,价钱就能翻过高墙,吃到了李子,使劲翻过眼前的墙,墙那边才有最好的果子。
捧着信,想起那时翻墙、摘李子的情景。猛然间,我醒悟了,打消了退学的念头,全部心思用在刻苦学习上。
经历了下岗,找工作,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也算饱尝了生活的艰难,体味了求生的苦辣酸甜。但我从未彷徨、自卑、绝望过,总是时刻要求自己鼓足勇气挺直腰,咬紧牙关大步向前走。因为“果实”就在“墙”那边。
现在,我又有了一份很体面的工作。常常想起翻墙摘到李子的经历。其实,我们所要摘取的人生果,也在前面时时隔着一道墙,想得到并不容易,只有心存希望,不停用汗水和智慧铸造向上的阶梯,竭力攀登,翻过那道墙,才会真实幸福地拥有。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文中说“因为果实”就在墙“那边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果实”指的是什么?“墙”指是的什么?
、文中写道“猛然间,我醒悟了,打消了退学的念头……”我悟到了什么?
、文中父亲鼓励“我翻墙去摘李子,这种教育方式正确吗?谈谈你的看法。
、请为你的父亲写几句话,表达你对他的爱。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我的母亲
胡适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文段中母亲每天早晨把“我”喊醒,要做哪两件事情?
为什么说“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
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
仿写一组赞美母爱的句子。
例:母爱是一缕阳光,时刻温暖着我的身心。你同意第2段中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向日葵》。
向日葵
(新加坡)尤今
①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②早上出门时,气候温凉,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天色愈暗,气温愈低,到了傍晚,气温居然降至6°C。我和日胜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寂寥的小公园,那种砭骨的寒风夺命也似的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③晶莹剔透的寒气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
④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日胜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耶!
⑤冻得犹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⑥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安排着各种美食。刺身、煎和牛、鳗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叶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⑦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⑧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⑨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⑩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从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日葵;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⑾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后,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呀!”
⑿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⒀这一天,是我的生日。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选自《读者》2014年第10期请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1)请说说“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叶冒出了很多冻疮。”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2)赏析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文章开头交代女儿“做事有条不紊”,“一向准时”,以及事先安排父母在小公园等,有什么作用?
说说为什么“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
①微信是一款以智能手机终端为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移动通讯软件。微信的出现正处于互联网的第三个高速发展阶段——即时网络时代,微信具有“语音短信”“免费”“移动”“便捷”等特点,备受市场热捧,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方式。
②微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微信潜在的用户数量巨大。微信用户的重要来源是网民,而我国网民数量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另一方面,网络使用时间延长。即时网络时代,用户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延长了网络使用时间。网民数量的增长,体现出微信潜在市场的广阔;网民在线对间的延长,表明潜在用户消费能力的增强。
③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微信传播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微信涉及的传播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好友间传播、朋友圈传播以及信息接收等方式。好友间传播,是指通过微信互相添加为好友的用户之间点对点的双向传播。一般而言,数量仅限几百人。朋友圈传播,是指微信用户在增加了朋友圈插件后,可通过手机接收到自己的朋友圈好友动态,也可通过手机拍照发送到朋友圈。传播范围跟自己的好友数量相关。信息接收,是指微信用户作为信息接收端,可以在安装有关插件的前提下,接收来自腾讯网站推送的新闻广播、来自公众账号推送的信息、来自腾讯微博更新的信息,并向自己的好友转发。但是,腾讯系统在传播信息上有所限制,每天只发送两条新闻。
④微信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这一点决定了微信在产品功能上也做出了限制信息分享的功能限制,导致微信的大众传播能力较弱。第一,限制信息的大规模传播。微信信息停留在传受双方的移动终端上,只有传受双方可以看到听到,其他用户无法在自己界面获知。微信目前没有设置向圈外转发的功能,因而无法形成微博式长链条的多级传播,难以形成圈子与圈子之间的传播。第二,降低信息积累,增加信息溯源难度。微信以聊天为主。积累信息的深度不如微博。相比微博而言,微信无法对信息进行搜索和量化分析。第三,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微信也注重了私密性,设计上更尊重个人意志。例如微信上QQ空间及腾讯微博的分享按钮都是默认关闭的,朋友圈的照片没有分享的功能等。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17期,有删改) 根据文意,文章第二段说微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的理由有哪些?
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说说文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近期,姐姐成了“微信控”,“晒”、“刷”不断。她说:“手头工作不忙的时候就会拿出手机浏览一下微信,如果不看一眼,总觉得少点什么。”请你根据下文的链接材料对她加以劝说。
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阅读郝炜的《逃向空中的丝瓜》。
①去年,我们把丝瓜种在葡萄架下,葡萄长它也长,可那毕竟是葡萄的天下。到秋天,它小心翼翼地躲避着葡萄秧子,竟然也试探着攀爬,挤出一些地方,结自己的瓜,竟有十几个,小有成就。
②今年,妻子说,别让它们和葡萄挤了,它们是挤不过葡萄的。是啊,到了季节的葡萄生长起来,简直是疯了,它们才不管不顾呢。
③妻子说得有道理,我们遂把它种在院外的篱笆下。我们的想法是好的,让它们和牵牛花各占半边,各自生长。牵牛花虽无什么大用,我们年年种,种出了感情,毕竟它会开出讨人喜欢的花朵,开得人心里很灿烂。
④让我们没想到的是,牵牛花也是欺负别家的,它这边生长迅速,几经攀爬,就侵略到另一边了。我这才明白,侵略有时候是不由自主的,它并不需要理由。而丝瓜那边生长缓慢,到了夏天,才刚刚爬到篱笆的半当腰,彼时牵牛花已洋洋自得,到处吹起了喇叭。
⑤我们其实是注重实际的,虽然也喜欢牵牛花的热热闹闹,但对丝瓜总是给予特别关注。每天去早市,路过篱笆,我们都要特意看看丝瓜的生长情况。短暂的夏天快要结束了,丝瓜秧上毫无动静,结了几个瓜也很快就蔫了。妻子甚至怀疑,这次买的种子是不是假种子?种子是我去买的,我心里也没底。
⑥后来的一天,大概已是立秋了吧?妻子自己去早市,突然折回来喊我,她兴奋地对我说,丝瓜结了,你去看看。这真是一个喜讯,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不怎么相信。妻子乐得手舞足蹈。说完,她兀自跑出去,我遂跟出去,一直走到院外,她指给我看,果然有两个丝瓜,吊在两棵树的枝丫之间,惬意地望着我们,仿佛是在嘲笑我们,看,我们站得多高。
⑦我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不在篱笆上结瓜,而非要爬到树上去,难道是我们委屈它们了吗?难道是它们不堪忍受牵牛花的欺辱,早早就策划了一次大胆的出逃和迁徙吗?怪不得它们毫无动静,它们是在等待时机。
⑧那两个瓜长得很快,没几天就已经很大了,我建议妻子把两个瓜剪下来。我担心谁顺手揪了去,毕竟在路旁,谁能证明是你的?妻子于是把两个瓜揪了下来,拿肉炒着吃,很清香。
⑨数天以后,妻子又发现一个丝瓜,这回更绝,简直吊到了天上。由于我们发现得晚,它已经长得很大了。我见它长得这样蹊跷,拿着相机拍了几张照片,它分明像一个调皮的孩子,逃出篱笆,心中充满了疯长的欲望和逃跑的喜悦,只一味地向往自由,一心想要逃到一个不可知的地方。它没有想到,爬得这样高,却更鲜明地暴露了自己。在我看来,它好像是要在风中荡秋千,这个可笑又可气的丝瓜。
⑩这回,我和妻子都没想摘它,就让它那样惬意生长吧!它吊得那样高,如果我们不是想办法去摘,谁能摘得下来呢?从题目看,作者为何用“逃”字来描述丝瓜的生长?
文中写的是丝瓜,可开头四小节却花了许多笔墨写葡萄和牵牛花,有什么作用?
品读文中画线句,仿照示例进行赏析。
示例:而丝瓜那边生长缓慢,到了夏天,才刚刚爬到篱笆的半当腰,彼时牵牛花已洋洋自得,到处吹起了喇叭。赏析:以“洋洋自得”“ 到处吹起了喇叭”赋予牵牛花人的情态和动作,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胜利者占领制高点后的洋洋得意的情形,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画线句:果然有两个丝瓜,吊在两棵树的枝丫之间,惬意地望着我们,仿佛是在嘲笑我们,看,我们站得多高。
赏析:文中这“逃向空中的丝瓜”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阅读余昌的《神奇的腹语》。
①今年的央视春节晚会中,台湾腹语大师刘成表演的《空空拜年》,再次引起了大家对腹语的兴趣与好奇。那么,腹语是真的吗?它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
②其实,腹语术是一门十分古老的技艺,据说起源于古埃及,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腹语的记载,常被称为“肚仙”,用来做迷信骗人的把戏。在西方中世纪,很多腹语术家被认为是掌握“邪术”而遭受迫害。公元850年,康士坦丁堡大主教福提斯宣布,腹语“是藏在人胃里的魔鬼,是只配住在粪坑里的邪魔”。近代以来,腹语术在国外重新流行,鼎盛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被频繁地运用在广播和电视里。而对中国人来说,最有名的腹语者大约要算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四大恶人”之首“恶贯满盈”段延庆。
③正如刘成在春晚后接受采访所说,“一般大家都以为腹语是用肚子说话,其实真正说话的还是嘴巴”。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张春秀曾对腹语发声做过专门研究,她说:“我们平时说话用舌、齿、唇共同运动,通过口腔共鸣来完成发音过程。其实人的发音器官不止这些,而且比想像复杂得多。人类发音器官的整个装置像一架乐器,大致分三个部分:动力系统——肺,发音体——喉头和声带,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实践证明,用嘴说话不是唯一的说话方式,但它却是最省力、最便捷的一种方法。而腹语只不过是另一种说话的方式而已,腹语是用腹式呼吸为基础,在舌肌和腹肌的共同协助之下,以嘴唇不动(不是绝对不动)的形式用丹田气息打在声带上造成声带震动,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另外一个人在说话的感觉,作出了腹语的效果。它仅仅是一种发音技巧,不是一种特异功能。”
④几乎所有人都能在嘴唇没有明显动作的情况下发出A、E、I、O、U这些元音,但在同样的情况下发出B、P、M、S、V这样的辅音却不是凡人能够做到的。一个正常说话的人要把舌头放平,让声音从上面传出来。但腹语术家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他的舌头要高高地拱起来,让声音斜着从鼻腔传出去。
⑤科普作家郭正谊曾表示,学腹语并不难,只要倒吸气发音,或者强把话音往下咽就行。开始有些不习惯,慢慢就会掌握窍门,发音也由唔唔声变清楚些了。如果持之以恒练习下去,也许你也能当一把“肚仙”。
(选自2014年2月12日《北京日报》,题目为编者所加)本文开头有何特点?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第②段中为什么要提及腹语术被当成是迷信、邪术的事?
结合第③段,用下定义的形式解释腹语是怎样的一种发音方式。
作者说腹语“不是凡人能够做到”,又说“学腹语并不难”,是否矛盾?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