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
A.相同的是都属于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撰教科”。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
C.历史共识需要批评思维 | D.批评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
“防止滥用权力的第一道防线当然是人民,人民掌握选举、监督和罢免官员的权力。国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钱袋主要由民选的众议院来掌管,表达自由的权利保证了舆论监督的实施。总统虽然由选举团产生,但选举人不得由议员或官员兼任,保证了立法和行政两大部门的人选由选民决定。”这段话体现的主要观点是()
A.人民是防止滥用权力的唯一防线 |
B.立法和行政权必须分立 |
C.人民选举和监督政府,是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有效途径 |
D.由人民管理政府的钱袋就是防止腐败的有效途径 |
下面是某同学自制的课外学习卡片“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天津的部分活动”。据其内容可以得出合理结论()
A.天津的近代化运动走在全国前列 |
B.袁世凯是天津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
C.袁世凯率先冲破重农抑商政策 |
D.袁世凯的活动促进了天津的近代化 |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成为“买办”。19世纪中期,随着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买办队伍逐渐扩大。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主要背景是()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
B.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
D.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